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久前《新金融观察报》对我做过一次采访,其中问了这样的问题:“您翻译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河湾》。这次《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先在国内获了奖,再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应该说,这其中有您的功劳。您是专注于文学翻译的吗?在翻译对象的择取上有怎样的原则和方向? ”

不如借题发挥一下,利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讲述一下译书选择的一些体会,作为和同行的一个交流。

这几年,我稿约不断,很多是非常出色的书,但绝大部分我忍痛割爱,推辞掉了,让编辑另请高明。人说男怕入错行,一点都不假。如果是其他行业,“生意”这么多,那绝对是好事。做不了的,可成立一公司,找一伙人一起做,或者包出。但翻译是一孤独的事业,别人找你,也是对你信任,看中你的翻译态度踏实,或是喜欢你的风格,所以要么自己做,要么别做,中间道路似乎很少。一个人精力和时间毕竟都有限,我一年顶多只能翻译一部作品,毕竟白天有工作,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翻译多了吃不消。另外翻译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需要绝对的宁静,不能有人中间打扰。在家里不行,吵了一点,所以有时候只能开车出去,去附近书店、图书馆等单位和家庭之外的“第三处所”去做。国内翻译稿酬很低,不过是千字60-80元左右,所以这么来回跑,基本上把翻译变成了一赔钱的事,这一点颇为无奈。我博客上曾经有一读者留言说我是翻译狂人,或许说的就是这种选择的不可思议。

译者生活的平衡是一个大学问,这一点很少有人说,我下次会在和翻译相关的狂人日记里再说。

上面我说“翻译是一个孤独的事业”,还有一层意思:腐败分子也抱怨,说我一翻译,就不去陪她了,所以她感觉孤独。我说我这是翻书,是个爱好,就好比有的人下班了去做木工活,有人去看球,有人去泡妞一样。做木工活你还得投资买工具,看球吧,家里的情绪还会随着球队表现而起伏,要是不幸追随的是一个失败的球队就更倒霉。假如我的业余爱好是泡一个“小三”,你不但孤独,而且还会郁闷,愤怒,崩溃,搞不好一气之下谋杀亲夫,闹出人命来。翻译就不同,泡的是文字,泡的是书,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害。大不了你把我的书全烧掉,然后世界照转,明天早晨太阳照样升起。

翻译不能太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翻译速度不快。死磕是一个习惯,因为从小人们就叫称我为“老实人”,不懂得投机取巧,在当今中国,这是一个贬义词,是无用的别名。翻译就是老实人的事业。我一定不是最好的翻译,但一定是最认真的翻译之一。 我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德国地名,专门去找德国的朋友查询。一本书翻译的过程中,凡是我似懂非懂的,我一律默认为是我理解有问题,标记下来,最后四处问人,包括作者,有时候连作者都嫌我太较真了,比如麦凯恩,有时候就跟我说,你把这句话的抒情意味译出来就可以了。有时候翻译过程当中我还会看到小说的细节问题。有一次我还专门问《地之国》作者约瑟夫·奥尼尔,说小说中描述汉斯一个人去开车去纽约上州考驾照,这是怎么回事,因为照常理,考驾照的人是必须边上有持正式驾照的人坐在边上。奥尼尔后来解释说,汉斯应该有国际驾照,这国际驾照是允许他独自开车上路的。

我翻译的时候确实有所挑选。我的选择标准之一是原作应该有好的影响。比如《布鲁克林有棵树》,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有积极引导作用,它告诉我们人的尊严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如何面对我们的困境,但是作为一部小说,它讲述的不光是这些人生的大道理,其故事本身引人入胜,在平淡中透出味道来,有读者说此书读来像《城南旧事》。 此书翻译之后,在家长和老师中广受欢迎,后来台湾一出版社也产生了兴趣,出了繁体版,在台湾一样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今年还获得了台湾出版界最高的奖项之一,《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中的优秀青少年佳作奖。 由于自己有小孩,所以觉得在培养子女、教育学生当中,让青少年读书、读好书,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社会风气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是与国民阅读的视野和品味有关的。一个没有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人生鉴赏品味的人,他不让他拜金让他去拜什么?因为他也不知道别的什么东西有价值。 说句题外话,我对于青少年读者的阅读有特别的兴趣,曾经写过包括《年少正好读杂书》、《美国总统的阅读》、《阅读是个大工程》等多篇文章。我还曾和西弗吉尼亚一作家合作,策划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小传的双语版(含语音),希望青少年读者能一边读书一边学英语。西弗吉尼亚作家彭达维斯本身也是美国顶尖的特殊禀赋教育专家,所以她也能在写作当中,潜移默化地剖析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这方面我相信对于读者是很有意义的。

翻译的选择标准之二,是一本书的潜力如何,有无可能影响中国作家。 我知道电影里,经典作品往往是开风气之先的新颖之作。比如电影Bonnie and Clyde,就是一个类型独特,让人瞠目结舌的作品,其后很多人效仿。文学也一样。好的作家或作品,应该能影响他人,打开他人的思路。比如福克纳,就是公认的一位影响了包括马尔克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帕慕克等诸多作家的“作家中的作家”。 我衷心希望我译介过来的一些作家,能给国内文坛一些启迪。《万灵节》、《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书作者,一开始在中国不是很有名,但是我觉得其写作手法独特,很值得借鉴,故而翻译过来。

除了上述两部作品之外,还有一本《地之国》,对于国内读者来说,也一样是潜力型作品,虽然其原作在所在国都已经得到充分认可。这些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都具有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一点我觉得也很值得略显“孤岛化”的国内文坛借鉴。写作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写作者应该具有广泛借鉴的心态。我最近在看帕慕克在的一本书,《率性的和反省的小说家》,其中就不厌其烦地说到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造就。我们中国文坛太注重各自的“才气”,没想到帕慕克这样的名家,也是在终身的学习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