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请来几位朋友吃饭,在座的有台湾人有大陆人,大家就说到了各地女人的特点。我们来自大陆的女同胞自嘲说,别看台湾、大陆、韩国、日本等地女子看起来都一样,其实细看一下,差别马上就出来了,韩国女子一般都对丈夫低眉顺眼一脸笑容都能淹得死人,台湾女子说话轻声细语一脸贤惠能化万仞刚。而咱们大陆来的女子,看起来一个个满脸阶级斗争的模样。要是这话是我说出来的,那完了,又捅马蜂窝了,不知要闯多少祸,好在这是我们来自大陆的女老乡自己说的,是一种自嘲,敢自嘲的女人才自信,说明她有了一种豁达的心胸,而不是小鸡肚肠说不得碰不得,这一点,请允许我脱帽致敬。来自台湾的朋友说,在台湾女人从小被父母教育要有“女人样子”,不然搞不好嫁不出去。女人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请路过的女权机会主义者绕过。事实上也没多少人会在乎你们怎么想。这个问题只有男性才有发言权,就好比关于男性做得怎样,只有女性才有发言权一样。自吹自擂是没有用的。
说表情比较“阶级斗争”可能夸张了一些,不过咱们大陆女子满面凶光的样子是有的。当然我们男人也一样。前几天我看到“洋媳妇在中国”的博客上,那位洋媳妇给一位希望和一位美国女恋爱的中国小伙提建议,说咱们中国男人,有时候搞不清“自信”到底长啥样,误把“冲”(aggression),当作了一种自信(confidence)。这是咱们刚刚发展成为一个所谓“大国”后的一种暴发户心态的绝佳总结。我很高兴有人能指出我们这些毛病,因为平时,在文化的交流中,关于对方的浪漫想象,常常会错得荒诞不经。时代是在变化的,以前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发觉林语堂描述的美国人的缺点,基本上都已经成了而今中国男男女女的缺点,足见几十年来,在与世界接轨之时,我们好的东西没学到多少,坏东西一学就会。不过作为一个男性,“只缘身在此山中”,毛病也看不出来,还请对方辩友们赐教,我这里只能从男性的目光,述说女性的品质。
说到中国女人,了解不多的美国人一般都以为是“孝顺,尊重,贤惠”的代表,“不像我们美国女人,这么咄咄逼人。" 可是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我发觉有的美国女人,那才叫贤惠。上次尹部长第一次到美国来,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说怎么美国女人这么贤惠。他和一对夫妇聊天,那丈夫好像身体不大好,那位妻子言谈之间对丈夫的察言观色,站起坐下时对丈夫每一个小细节上体现出的照顾,让他深受感动。当然,我一般生活在小地方,小镇,小城,这里的很多人还保持着传统价值观。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亦即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圣经上说女人男人的关系,是要女人尊重男人,把男人当做”头“。当然男人也要爱女人,如同基督爱教会。我不知道在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又是什么样子。不过我想美国整个就比较多元,即便在大城市,这种传统的美国人也还是有的。
这个头开得实在是太长了,我本来想说说《温柔的怜悯》(Tender Mercies)。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经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老片子,被我从图书馆淘到,由于看了实在太感动,我这么一个一直在穷忙的人,居然给看了三遍,然后我又花了一晚上时间,写了这篇评论来。我让那温柔的慈爱,一次一次冲击我。看到一部这样的好片子,就想到还有人努力在表达这种清晰的老式价值观,说明人对于良善的追求是无止尽的,这总能让人对于人性充满希望,在我们满怀戒备的时候,这种良善让我们放下了武器,让我们如同一个走过寒冬的人,沐浴在春光之中。
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过气的乡村民谣歌手和作曲者。我看过的所有关于乐手的电影,从Johnny Cash到Ray Charles的传记片到Nashville,里面的主人公似乎都有吸毒问题,要不就是酗酒。我女儿的音乐老师说魔鬼撒旦是一乐手,带领天上三分之一会音乐的天使叛逃了,所以难怪说搞音乐的人问题多多:)本片也不例外,一开头就是主人公迈克(Robert Duvall扮演)醉倒在女主人公罗莎(Tess Harper扮演)的小汽车旅馆里。此时的他作为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成了碎片(“broken pieces"),事业失败,离婚,酗酒,年岁渐大。电影里描述了那位德克萨斯女,如何拾起了他的碎片,让他成了一个新造的人。
这位德克萨斯女子其实是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惠女子很相似的。好女人造就男人,但一个女人造就男人,靠的不是“驭夫有术”式的“驾驭”,而是无声无息地影响,就好比水滴石穿的“水”,润物细无声的雨。人毕竟不是牛马,没有什么驾驭不驾驭的。你将其当牛马待,最终也只能得到牛马才能提供的生活品质。人有思想,有感情,如果不做心灵的对接,所有的努力是无用功。电影中的丈夫由于艺术才华被怀疑而深受打击的时候,郁闷地离家出走,那妻子只是倚门而望,虽然内心惆怅而牵挂,但并没有去一味去抓去管。她在床上做着祷告的时候,那丈夫终于回来,说他在门前开车来回几次,跑出了好多地方,最终还是跑了回来。差点酒瘾复发的他,买了一瓶酒,但是又倒在了地上。
那位德克萨斯的妻子也没有说话,不是贪功,表扬自己的功劳。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女儿过来,问她爸是怎么把酒戒掉的,她说就这么戒掉的,丝毫不去揽功劳到自己身上。事实上那位丈夫一开始在房间里醉酒,把客房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她无声无息给收拾好,我想遇到这种人,铁石心肠的男子都会被感化。那次丈夫出走回来,她只是默默地说给他去做饭,跟他说白天有乐队过来,她试图学唱他写的歌。那一幕别看平平淡淡,看得人都想流泪。我在想,夫妻相处,其实是和管理是一个道理,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放手”,不要管得太细,成了管理上很被人忌讳的”micromanage"。不明这一生活艺术的人,管的时候管得特死,把丈夫变成“寸夫”,但是需要关心的时候,又退出去,变成“丈夫”。其实一个人做得怎样,别人都不是傻子,是都能看出来得,没有必要说个没完,贤惠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和所谓领袖魅力(charisma)一样,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它能感动人,改变人。一个人的品质如一种馨香,它能把周围人笼罩在里头,不知不觉地改变。
关于做人,中国古代很多教育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为人处事准则,如年少戒斗,年中戒色,年老戒得,这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训诫。那么对于女人呢,我想可以这么说:年少戒妒,年中戒怨,年老戒贪。为什么女同胞脸上会出现“阶级斗争”的表情来?因为女人人到中年,出现了不安全感,但是嘴上又不肯承认,于是就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功劳,试图借此抬高自己的价值。有时候又通过贬低丈夫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平衡,以至于温柔和贤良不复存在,家庭出现危机,不想反思自身责任,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乎责怪丈夫责怪生活责怪社会,怨声载道,成为传说中的“怨妇”。不安全感的缺乏是一大问题,它让人充满戒备,其实为什么不学着放松点呢?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位朋友,自嘲一番,反倒赢得尊重。再说了,美貌能获得男性的眼球,而贤惠才能稳住男性的心灵。在前者上面下功夫,是一个输定的游戏。没有一个人能打赢岁月。而在后面做出努力,是一个更为牢靠的保障,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
电影中那位美国妻子原本是一个寡妇,拖着一个小孩,长相也一般,但反倒没看出她的危机感,我看她也很放松,有着一种对于生活顺其自然的达观,并不急着去把丈夫扭送到自己的轨道里,而是默默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其余的一切,她都交托了出去。她是一个真正有爱有信仰的人,她去唱诗班唱诗,为丈夫祷告。她拯救了她丈夫这个困在生活淤泥里的人,但是并不让人感觉她是在做拯救,所以电影名为“温柔的慈爱”。
生活充满艺术,一个人为人夫为人妻,我们都没有用户手册,然而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可是又相似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的片子,倒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思考。我建议民政部以后结婚前,让女方看一次这部片子,这种教育比什么婚誓都好。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