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晚上洗澡时,我拿掉眼镜,突然发现头发中有片灰白,我以为是灰尘,戴上眼镜一看,发觉是好几个根白头发凑在了一起,于是变得突兀了起来。我的头上,而今白头发也不知道多了多少,我老得比我这实际年龄要快。

我是要一步步迈向衰老的,你别得意,大家最终都一样。或许对有些读者来说,这一天还很遥远,不过偶尔去思考一下,想象一下,未必是什么坏事。你可以想象一下,三四十年后,你的孩子都已经成人,出去,不和你住在一起。退休了,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如何张罗自己的生活呢?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人口的书,叫The coming population crash.  书的最后一章专门论述老年化的问题。书中说65岁的退休年龄是德国俾斯麦定的。俾斯麦的很多退伍老兵要领军饷。俾斯麦听属下说,很多士兵都活不到65岁。俾斯麦于是带着一种恶作剧的精神,将退休领饷年龄定在65岁。随着现代医学的改进,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很多人在65岁后,还有很长一段的人生路要走,那么这以后都该干什么呢?

而今的老年人年轻的时候,什么社会变革都给他们遇上了,一路吃苦过来,很不容易。中国的文化,是典型的尊老文化。这种文化自然有其温良和善的一面,是古代传留下来的美好传统之一,可是这个传统也有其糊涂的一面,比如老人说一不二,老人政治在中国一直非常盛行。

说实在的,老人就和年轻人一样,也是五颜六色什么人都有的。有的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有的一辈子操劳,到了七八十岁还给孙子孙女帮手。但也有一些为老不尊的,把一辈子的阅历和智慧都化作了奸诈,心胸比年轻人还狭窄,甚至故意下障,处处给后生为难的。更多的,是被过去的种种折腾搞怕了,以至于老了的时候,本来最有智慧,最终却失声了,很多人寄情于保健,热衷于延年益寿,想多活一些年,享享清福。

人老之后的有一种福,是奉献自己的声音,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美国社会活动家Maggie Kuhn曾言, ”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充足的做事时间,出头露面也没不会有太大损失了,最适合出来为公共谋取利益。”如今的社会沉疴积累,我看讨论的毛头小伙居多,然而他们从见识到能力到智慧,都很有限,所以能给出的无非是些“愤青”言论。老人本来说应该没有多少顾忌,可以帮子孙一把,改善一点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不公的现象,他们见得多,应该发声的,可是我看到的很少。所以每次看到茅于轼、资中筠、章诒和(虽然其立场我未必都能认同)这些老知识分子在历史或现实的问题上仗义直言,都觉得非常感动。

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在精神上则是一片荒凉,过去吃得了苦,而今未必享得了福。吃吃喝喝能给人提供的享受毕竟有限,而今人都能吃饱穿暖,基本需求都能满足了。然后呢?很多老人一辈子下来,什么爱好都没有,唯一的爱好就是自己的子女或孙子孙女。可是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在未来日渐高龄化的社会,子女的负担还会越来越沉重,尤其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子女。这一点我们都得做好思想准备。

想象自己老境之时,我在想我们这伙人在站完最后一班岗后,应该到此为止,不要再给子女增添压力了。我自己就考虑,以后不会让子女来养老,我甚至跟孩子们讲,富兰克林说过,客人和鱼三天就臭,我都不会去你家超过三天,除非你们需要,因为你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也不认为我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他们的身上,没有理由对他们要求这要求那。我记得有个牧师说过一句话,说孩子们小的时候,你送他们去托儿所,不多陪他们,你又怎能怪他们老的时候,将你送老人院呢?就是有所付出,那也是我们做人的本份,如果希望收回投资,让子女来报恩,那我们做人的不是了。

几年前陈志武教授曾抨击过养儿防老一说的荒谬,很多读者反对。可是反对也罢,不反对也罢,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撼动了过去家庭关系的经济基础。以后大部分家庭一个孩子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的结构,让孩子如何去承受传统的义务?这是值得社会学家和大部分人去思考的一个严肃问题。我这里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还盼读者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自己的思考。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