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复制大国转型期的教育挑战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近日,新华网报道了一则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卡莉·费奥里娜“辱华”的新闻:2015年一月份,费奥里娜在接受爱荷华政治博客“咖啡思考”时称,美国人不应在通识教育领域跟中国拼。她说她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生意,“中国人很会考试,但不会创新,缺乏想象力。他们不创业,不创新,所以才窃取我们的知识产权。”

她也曾在今年出版的新书《迎接挑战》里提到过,通识教育的支持者指望借助在数学、科学等领域的标准化教育,能和中国抗争。“我支持竞争,但是你不要以为借助更集中、更标准化的方法能让你赢。尽管中国人很聪明,创新和创业并非他们的特长。他们的社会,他们的教育系统,太一元化,控制过死,不鼓励想象力和冒险精神,而这是美国人的长项。”

费奥里娜只有从商而无从政经验,作为惠普的前CEO,她是被董事会赶走的,其经商能力存疑。个人认为费奥里娜获得共和党提名恐怕都难,不要说日后当选总统。但若激起中国一片抗议,倒给她帮了大忙,结果可就不好说了。事实上,关于费奥里娜“辱华”的报道,并未激起国内民间的一片义愤。历经几次“辱华”事件后,网民成熟了,开始思辨地看待问题,不再随便被“辱华”的说法激动起来。

恰恰相反,在开始发出此新闻的新华国际新浪微博上,此贴后的评论者多半认为费奥里娜话糙理不糙,说的是大实话。这段时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被指抄袭自东京大学。复旦大学为此被一些网民讥笑为“复制大学”、“复印大学”。该事件倒适时地给费奥里娜的说法增添了一个注脚。时下中国人自己对教育普遍不满,能说出来的都是苦闷和焦虑。费奥里娜的话,不如说是让中国教育中枪。

中国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钱学森之问”余音未了,若我们自己说中国教育扼杀创新,反对的声音相信也会很少。中国教育到底为什么不能激发创新和创新精神?我想可能是上面管得太紧,没有激发出教育界的活力。这种被国人诟病的教育方式,就是传说的“中国想改,美国想学”。而中国人也在学习美国的各种教育方式。各国教育总是在相互参考,如同空中战机,双方都在改变位置,说不定下一分钟就到了对方先前的位置,这很正常,关键是最后各自飞回什么样的大本营。美国的大本营的统帅应该是杜威,强调的是基于生活、实践、社会的教育。费奥里娜的话是针对的通识教育,远离了美国教育的大本营。

通识教育,英文的表述方法为Common Core,全称为“共同核心标准倡议”(Common Core Statge Standards Initiative),它是由美国州长协会(American Governors Association)和州首席教育官员联合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提出,旨在在数学、英语学科上,提供标准化的教育内容。它通常被译为“通识教育”,容易和大学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甚至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它应译为“标准化教育”。

这种美式标准化教育集中而统一,虽来自美国各州,而非联邦政府,但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州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这个集中而统一的全国标准,可是奥巴马政府的“力争上游”(Race to the Top)基金,优先给予采用此标准的州。目前,除了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阿拉斯加、内布拉斯加、印第安纳之外,44个州采用了该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成了美国史上最集中、最中央的教育标准,确实很像中国的教育。该标准规定孩子在不同年级,应相应达到什么标准。而如何达成这些标准,各州、各地方、各老师还是有很大自由度的,没有人可以限定老师怎么教书,这是和中国教育很大的不同,这一点我改日另述。

在反对者看来,标准化教育是一种列清单的思维,它假定学生学了一二三四ABCD的某某知识,他们就自动成为合格人才。美国很多企业非常支持这种做法,因为他们觉得很多学生的知识结构欠缺。2009年,美国天使投资人罗伯特·康普顿(Robert Compton)曾投资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两百万分钟》,记录中国、印度、美国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在高中阶段的大约两百万分钟内,中国和印度学生如何苦练数理化等基础知识,而美国学生常把时间浪费在学生会活动、体育比赛之类花里胡哨的事情上。 

康普顿是中国教育方式的极力支持者。他还曾和原本来自中国的教育学者赵勇教授公开辩论中美教育的优劣。有趣的是,作为中国教育过来人的赵勇教授极力反对对于中式教育的浪漫幻想。康普顿则认为中国教育不能激发创新一说纯属戏谈。他还为此专门开设“两百万分钟”博客,呼吁美国学习中国教育。正是康普顿这些代表美国企业的人士的长期游说和影响,美国标准化教育才成了气候。说句不好听的化,美国搞标准化测试,是为了对付中国,是想增加美国企业竞争力,是种“师华之长以制华”之策。

诚然,美国教育确实存在对知识重视不足的弊病,但是设置统一标准、增加标准化测试,使得美国教育越来越中国化,这是解决了美国的问题呢,还是扬短避长增加了问题?过于集中、教师和学区发挥空间不足的教育方式,已经给中国教育造成了各种问题,创新不足是其中之一。我就此问题问了不少人,中国民间教育工作者池晓的答复我觉得很有启发:“中国普遍失去了创新能力,我不怀疑。因为这样的压迫式教育,输出的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社会教育,输出的是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而创新需要面对的风险管理和延迟满足,并非主流教育所提倡。 …我经历了16年的中国教育,我身边大部分人都缺乏想象力,也不乏有创造力的人,但这些人几乎都不是被学校教育出来的,而是自我教育出来的。”

如果说美国企业界人士希望学习中国教育方式提高未来员工素质的话,中国企业界人士则有另外一种担忧。我为此话题咨询了我的一个好友。这位不愿透露姓名朋友在某中国南方一著名企业管理层就职,他的企业在创新方面其实还颇有知名度。他告诉我,人口基数大对中国产业的繁荣贡献更大,而不是我们在创新上有过人之处。他说美国湾区互联网业有C2C一说,Copy to China,亦即“山寨到中国”。“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价值观成就了中国制造的产业人群特质。”他还表示:“天道酬勤”、“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天上不会掉馅饼”等,都突了出“劳动”、“苦干”。在尊重智力劳动、尊重科学工作者方面,几千年历史上找不到什么,过去嘲笑创新为“奇技淫巧”。 这样的教育,适合需要螺丝钉式员工的制造业,适合 “世界工厂”的产业定位。

中国的教育重视基础虽是好事,但走到极端,让人更擅长看靶子打枪、听号子走步。这种教育也让人善于模仿,善于“山寨”。其他国家有的产品,很快中国就有个类似的。但是教育也应重视创业精神、想象力和领导力的教育,教人如何“无中生有”,想人之未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是中国走向真正强国的必由之路,但这方面中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手无策。而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形势严峻,政府鼓励青年人创业与创新,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没有?不妨知耻后勇,想想费奥里娜说的问题,我们到底怎么破解。

原载于《荷兰在线》,图片来自《荷兰在线》网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