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在国外中国人圈子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议论。有一种论调是美国、欧洲中高收入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和中国虎妈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一样一样的。

在一篇被多个网站转载的《海外华人看虎妈猫爸》的文章中,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四年的妈妈看了此剧后称,“感谢国内教育的狠”。她引述身边一位美国妈妈的话说,“中国式的教育让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而这三样,是她赢得很开心生活的根源。”这三样东西恰恰是“中国式教育”留下的断不了的病根,怎么可能是“开心生活的根源”?不以色侍人,是把自己跟色情行业的人比,对自己的要求也太低了,进取心不足。不靠男人养,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进家庭的表现,使得女子看不到经济之外的自我价值,要通过经济手段才能证明自己,这种价值观造成了说不完的家庭矛盾。

教育需要有恒心,但不必有“狠心”。中国家庭从小没有原则地让孩子吃苦、受委屈,是这么多年来华人在其他国家升迁遇到竹子天花板的重要原因。不受委屈,不平则鸣,使得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不轻易被人欺负,出色者有机会脱颖而出。能吃苦能受委屈,导致中国孩子在各方面条件比他人好很多的情况下,仍被哈佛等名校拒绝。直到最近,华人社区才开始意识到不能继续平白无故受屈,要敢于去伸张正义,争取合法权益。美国教育让人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既不咄咄逼人(aggressive),也不要甘心受委屈(passive),更不要两面三刀(passive aggressive), 而是做到坚持原则但不卑不亢(assertive)。在美国职场,只有这么和人去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长期保全自己。而这种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是从小练习出来的,虎妈们长期压制孩子,不关心他们内心需要,让其从小屈从自己的意志,当受气包,从长远去看,会伤害孩子的发展。

虎妈剧的热播,也让妈妈们找到了存在感,也似乎找到了自身行为的合理依据。那位妈妈还抨击了所谓美国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一说在美国本不存在,这种辩论是和“稻草人”在辩。一个不存在的现象,一个人在哪里攻打得高潮迭起有什么意思?那位妈妈作者批评被误解的“快乐教育”,无非是要重申“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陈词滥调。美国教育界对于教育的讨论,比“吃苦”还是“快乐”这种讨论精细得多,并非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比如在困难上,美国教育界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可取的苦难”(desirable difficulty),什么是不可取的困难(undesirable 虎妈方法在美国真好使吗?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difficulty)。选择可取的困难,让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攻坚,是教育界的共识。回避“不可取的困难”,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同样是家长、老师长期探讨的话题。

中美教育的不同,不是谁更鼓励吃苦的问题,而是大家的教育目标大不相同。大家在“学什么”上的差异更为根本。如果大家去看看美国童子军等组织的章程,和学校的学生手册,会看到美国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素质界定,和我们多有不同。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问题上发力。这不说明我们能吃苦,他们不能吃苦,这样的笼统概括没有意义。让人不分青红皂白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白白吃苦,不过是折磨的别名。


表面上看,美国中产阶级也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一般是让孩子自己去拉升自己,而不是父母去逼。换言之,家长力求把孩子打造成自带发动机的汽车,而不是长期当孩子的牛马在前拉,成为牛车马车。今天上午,我女儿和两个小女孩受邀去一教会演奏三重奏,我和拉中提琴的小女孩爸爸聊了起来。发现小女孩是跆拳道黑带,还练过钢琴,当然还有现在的中提琴,还打网球。我问这位爸爸他有没有让女儿去进入高中的某著名乐队,这位爸爸说:“我以为她会去尝试,但是她自己没有兴趣,她更愿意去花更多时间打网球。”所以爸爸根本不去强求,虽然在他和我们看来,他女儿在中提琴上也挺不错,是可造就之才。或许读者会说,这爸爸让女儿这么任性,或许毁掉了一个郎朗式的人物。人家可是逼出来骂出来的。可是大家看看四周,以中国之大,学琴者之多,郎朗出了几个?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是:大部分孩子最终被父母逼得完全失去了兴趣,以前练也白练。

我不认为爸妈的强行逼迫和督促是中国家长值得骄傲的地方,应该视其为不懂教育和心理学的蛮干和落伍行为。借助电视剧的热播,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只能说是教育的倒退。学习事关人的头脑和内心,自然要以人为本。认识什么因素能长久地激励孩子,建立良性循环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独立成人,这才是父母要去操的心。连演虎妈的赵薇自己都说“不倡导虎妈精神,不应当孩奴”,别的人干嘛要破罐子破摔,一代一代逼下去?
虎妈方法在美国真好使吗?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虎妈方法并不是处处受欢迎。2015年5月14日《时代周刊》上,英国育儿专家Penelope Leach在被问及“育儿比过去更蓄意了。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她回答说:“某些方面确实过份了。虎妈方法就很过份 ——太集中,太关注,没有给儿童成长和存在所需的足够空间。” 2015年5月16日, CNN主持人法利德·查凯瑞(Fareed Zakaria)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谈及自己新书《为博雅教育一辩》时,我留意到他说了这么耐人寻味的一段话:“博雅教育最擅长的地方,事实上,我觉得它比其他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亚洲教育吧,虽然这说法比较简单化 —— 更厉害的地方,是它让人能够开拓视野、广泛阅读、探索自己的激情所在。”[1]查凯瑞一辈子成就斐然,他是哈佛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学者、文明冲突论发明人亨廷顿等学者的高徒。他28岁就当上了《外交事务》杂志的执行主编,还先后担任《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他原籍印度(要知道,印度人对于教育也是“蛮拼的”),却如此夹枪带棒地挖苦“亚洲教育”,从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包括中国教育在内的亚洲教育,和美国教育还存在差异,中国教育方式离成为香饽饽还远,任何自鸣得意的行为都值得警惕。中国家长若有世界大同、“哪里都差不多”的幻觉,最好早点醒过来。

Shapiro, Jordan. 'Here's Why Nothing Prepares You For The 21St Century Like A LiberalArts Education'. Forbes. N. p., 2015. Web. 21 May 2015.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