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书名:How We Got to Now
豆瓣评分:7.8分(12人评价)
博主评价:
 
未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来自豆瓣读书资源
今天一想到创新,我们可能会想到互联网、纳米、生物科技,等等。其实人类发展到今天,如果突然没有了互联网,或许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甚至欢欣鼓舞。《如何到了今天这一步》(How we got to now)一书中,作者列举的人类最重要发明为玻璃技术、冷却技术、语音技术、卫生技术、计时技术、光照技术。这些技术,造就了我们今日所享受的现代文明,使得一个普通人,能享受过去皇家也无法企及的便利。如果没有了它们,而今的生活无从想象。我们不妨就这么假设一下,假如没有了其中的一些发明,人类社会会怎么样:

首先我们失去基于电力的人工照明技术。最大的好处是我们会重新看到不被路灯污染的夜空,鸟雀恢复正确作息习惯。人们天黑后基本上就去睡觉,娱乐活动减少。由于夜晚漫长,人们作息习惯将大为改变,可能像中世纪那样,半夜十二点或者一点钟起来,看书、祈祷、做爱。造人活动增加,生育会重新增长,但是由于缺乏电灯,医疗技术也大踏步后退,婴儿存活率下降,人均寿命下降。

假如没有了时间的计算,农民所受的影响可能最小,工人的工作将计件报酬,上班夏天时间长,冬天时间短,各人上班时间不一。我们不能计算加班工资,因为没有办法去划分正常上班和加班的界限。单位稍微大一些,召集会议只能靠敲钟或呐喊。人们上学也没法“准点”了,校车接送几无可能,因为学生、家长和校车司机可能对于什么时候接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公交车、火车、飞机,一一无法运行,因为大家对于何时出发何时到达没有统一概念,人们各行其是,空中、地面、海面上将会一片混乱,最终一一停运,我们将退回到各自的村舍或小镇,接受地理加给我们的阻隔。

假如我们没有了今天的卫生系统,缺乏垃圾处理、下水道系统,城市里的气味,会让“最脏的猪都要厌恶地掩鼻”。和世博会宣传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反,人住得越多的地方,就越可能成为细菌的乐园。由于缺乏显微镜,没有人知道细菌住在哪里。医生、护士手术前不洗手,新生儿和病人极易感染。没有经过氯化处理的水里充满细菌,让人饮用后得各种病。

假如再失去冷却技术,南方人不但无法尝到冰淇凌的美味,北方人也无法吃到南方时兴的各种菜蔬水果。即便舟山真能养殖出带鱼,不要说云贵,即便运到上海,可能也发臭了。北方人想吃荔枝么?只能变成贵妃或者皇上,不然哪有驿站和飞马帮你几千里快递?由于食物不能冷冻,很多腐坏的食物吃下去会让人得病,早死。

总而言之,很多现代发明所依赖的发明,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的寿命。发明带来的改变,往往如同以石投水,荡起的波纹,何止只限于击水的一处?

对于未来的预言,很多可能并无价值,读点《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这样的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到底如何发生。比如很多人都把爱迪生当成唯一发明电灯的人,其实在他以前,有至少15个人(来自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尝试过电灯的配方,其中有一半人找到了真空环境的解决方案。乔布斯也不是第一个发明MP3播放器的人,但是他借助自己的营销和公关天才,将播放器大规模投放市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竞争对手也在与他赛跑。爱迪生甚至空手套白狼,在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宣称自己已经发明出了照明系统,成功地吓阻了有一些可能比他跑得更快的竞争对手。

读点技术史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很多生活观念,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比如泡澡在上流社会是不被崇尚的。路易八世到了七岁才洗过一次澡。当时人们洗一次澡是很费事的事,家里烧好的洗澡水,一家人从男到女、从大人到小孩相继使用,以至于到了最后洗孩子的时候,水已经浑浊不堪,可能导致“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结果了。人们觉得泡澡是中东那些野蛮人干的事。贵族时不会每天都把身体泡在水里的。这种观念,也对应着相应技术条件,比如当时医疗欠发达,人们害怕洗澡,让毛孔张开,被细菌侵入。所有人都会臭哄哄,不管哪个阶层,大家都不流香汗全流臭汗了。

技术史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创新的很多吊诡之处。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键盘,属qwerty键盘,把字母顺序全部打乱,应该是最不合理的创新,最终却赢了,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打字机需要让打字的人速度减慢下来, 以免字母搅到一起把打字机卡住。技术史给我们今天的另外一个启迪,是技术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让我们始料未及。比如轧棉机的发明,让人猜测这机器可能会代替人,导致人的失业。事实上发生的结果是,轧棉机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极大地刺激了对美国南方棉花的需求,该需求的上升,继而又提高了对黑奴的需求。机器不仅没有替代人,反而刺激了对人力的需求。很多历史学家甚至将轧棉机和美国南北内战关联起来。这种历史对今天的意义也不可低估,比如智能手机的发明,已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了远发明人当初的预期。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