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些日子访谈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问他给中国申请美国学校的家长如何建议。他的有个说法我印象很深刻:家长让孩子去美国学校上学,花那么多钱,孩子要在一个地方呆上至少四年,难道你不应该打听清楚吗?他对那些糊里糊涂的家长很有意见。甚至用了一句祈使句: 弄明白啊!(Find out!)

好建议,教授,可是怎么弄明白(find out)啊?

问题就在这里,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往往不知道如何搞清楚。这世界上的人领悟一件事情的渠道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脑子好使,能够一路走一路反思,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越来越清楚。但是也有的人,没有办法这么反省自己,尤其是那些思维封闭、不愿意在心智上有所探索和尝试的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这些人也有别的修行的办法,那就是“吃生活”。你要让他们学到一样东西,唯一的办法是让他们去实际体验,这种人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当然也有人会一直撞不回头。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来看这篇文章,没有人能拿他们有什么办法。他们这么去撞,撞得完蛋,也算是为提高人类平均智商做贡献。

Find out的办法之一,是早一点碰壁,缩小选择的空间,使得余下的选项,变得能够掌握。每个人生下来都充满可能,可是最终我们能找到的,只是一块小小的土地。你能把它耕作好了,也能出产丰盈,供应充足。但是前提是你得学会做减法。我这几天在教会听一个心理学教授在讲职业选择的问题。渐渐地能找到自己的甜蜜点(sweet spot), 在这里你的使命、兴趣、长处能完美结合。她在讲的时候,有个女子跟我们分享了自己选择中“失败”的经历。这个女子做过其他一些事,也做过家庭主妇,不知如何心血来潮,想去做护工。结果“上帝处处给我开门”,一路考试都顺利。在执业前的培训中,她去实习,却感觉非常糟糕,几乎没法混下两个小时。她这时候发现,上帝的开门,是让她早点去碰壁。早早知道,比她干了十几年发现自己不喜欢不胜任强。

去年,我们单位的James退休去了加州。他曾经创办了“创客空间”(Makers' Lab), 让老师学生有一个空间,玩高级DIY,在实践中学习。不过除了留下这个物质的财产之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一句话:早点败,快点败(Fail Early, Fail Often). 这个说法原本来自硅谷,在新创企业中颇为流行。在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失败提供的也是一种反馈,让我们知道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余下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毕竟不是大家都有无限资源,有限的资源用在有希望的地方,才不会导致岁月蹉跎。

美国人之所以让孩子去参加诸多社会实践,骨子里也是这种思维。早知道早受益。知道得早有好处,因为到了一大把年纪的时候知道了要改,恐怕我们已经输不起了。大家让小孩卖爆米花、摆柠檬摊,无非让其看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销售,和人打交道,等等。喜欢挺好,发现自己不喜欢也挺好。一些兴趣爱好,雄心大志,如果和能力不配,你很早就尝试过,早一点死心也好,早死早超生。而接着实践,发现了自己的“甜蜜点”那就更好了。很多事情,小朋友是不愿意听大道理的,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生活教训,他们是学得进去的。家长把什么都安排好,不让他们吃一点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吃大亏的日子恐怕还在后头。

前几日有个外地同学向我咨询下一步是读研还是去工作这样的问题。她的老师看过我写的东西,建议她问我。问题是我也没有做过辅导员,没法给出具体的建议,这不是我的特长。但我又不好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于是问她过去工作过没有,因为我们往往可以从过去做过的事情里,发现自己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对方说没有。一路都在上学。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找不到参照系。早年生活按部就班,他人部署,自己未曾碰壁,结果满世界都是可能,却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好在上学本身,就是一个让你去安全地碰壁并学习的过程。去吧,Fail early, fail often. 因为你会因此grow wise, grow strong, grow up.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