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我翻译的《地之国》(约瑟 夫·奥尼尔著)一书中,主人公汉斯的好友恰克,是一特立尼达黑人,在纽约城做生意,但是一个黑人做生意很难取信于人,于是他在澡堂子里找了个摩尔多瓦裔的犹太白人给自己充门面。书中的恰克介绍说:“我跟艾贝尔斯基成立了一房地产公司,我给他25%提成,让他做名誉负责人。当然,我打理一切。艾贝尔斯基的 工作就是在幕后,装成一大亨模样,似乎是忙得不可开交,无暇过问具体事务。你听他今天这口气:他仿佛还真一大亨似的!其实他所做的,不过是拿他那个犹太名 字给我用一用而已!”荷兰裔的白人汉斯,和恰克是打板球的球友,也无意当中被恰克“妙用”,作为实现恰克宏大板球梦想的台面人物。在一些非洲国家,也有一 些白人被黑人统治者当成傀儡来使用,以示自己的政权被西方世界认可。这些白人是被其同类瞧不起的。在一部反映乌干达暴君阿明的电影里,阿明就有一个这样的 白人医生,该医生被自己的同胞视作暴君的“白皮猴子”。 

在中国,也有人租借白人蒙混。新近,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和《大西洋月刊》等媒体,相继刊出了某“出租白人”的口述实录。在中国淘金的白人米奇·莫西雷(Mitch Moxley), 向诸多媒体爆料,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冒充商人的经历。莫西雷宣称,自己是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被一加拿大的华裔相中,充当某外国公司在华的“质检官”。他 和其他一伙冒牌的白人“质检官”,一起去山东某地去剪彩,发表讲话,和市长握手,合影,住高级宾馆,被好吃好喝伺候,然后每周拿1000美元的周薪。要知道,1000美元的周薪在美国也很不低,我家门口一录像店招经理,税前工资也不过是年薪35000。周薪1000?这钱来得实在太容易。

对 方告诉他:“我们是做质检的,可是并不是真的去质检的,你的明白?”莫西雷还发现,类似的真白人、假商人在中国还很多,大家有时候还介绍经验,交流哪里挣钱多。合作伙伴也非常友善,告诉莫西雷下周还有更好的活,叫他带上笔记本电脑,需要的时候去装点一下门面,平时“成天看电影去吧。”

我们一般以为行骗是地方官员的事情,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而这些海归的假洋鬼子们开的公司里,为了利益,也不惜出卖良心,海归拉洋骗,一起装门面。我不知道在生意场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假商人,在四处行骗。但是我们看到最近有媒体报道,说有一些外国的“龙套演员”,在中国冒充专家,推荐手机等等给 消费者。以前我去过的一个小城市办“文化节”,还请了我们学校一伙外教,去冒充“外商”。

这些做法影响相当恶劣。《大西洋月刊》刊登此文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文Facebook上被9200多 人推荐,二百多人对此文发表评论。西方人可以仅凭一张白脸,就可以在中国通行无阻骗吃骗喝骗钱,这真是投胎投得太好了。有读者表示,这 再次说明了中国人的“自卑情结”。在经济低迷的西方世界,这个消息无异于一强心针,增加了西方白人的优越感,怪不得他们兴奋异常,纷纷留言或推荐此文。 看到这些评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反感的还不光是这些在“你不可做假见证”训诫下长大的白人,还有那些假借外资企业名义在中国行骗的假洋鬼子公司。很多 华人移居海外之后,加入了外国国籍,发觉最大的市场还在中国,于是又掉头来做生意,却又对自己的黄色面孔不自信,于是租借一白人来冒充。应该说这是商业诈骗行为,为什么没有人来管一管呢?涉及到“质检”,租借白人来蒙混的做法更为可怕。

我想可能地方政府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主动纵容,以制造招商引资的假象。但此事在国际上被人捅出来之后,一来挫伤了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也造成了 “中国人自卑”的印象。

当然,中国人的不自信是有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落后挨打,这个历史的阴影一直拖了好久。对人分三六九等的做人教育,又让人赤裸裸地瞧不起弱势群体而不觉愧疚,对欧美人士不加区别地加以仰视而不觉羞耻。这种自卑,从民间到政府,接着又从政府到民间。在政策上、就业上一些地方显然是内外有别。中国人在美国或者其它国家工作,处处受到限制,现在在亚利桑那等地方,由于反移民法律的出台,当地华人人人自危。大部分国家的做法是保护自己人,排 斥外来人口。恰恰相反,外国人到了中国,日子就好过得多。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好客之道。可是我想任何人好客,也不能好客到自残的地步,牺牲自己人的利益讨 好客人,这不叫好客,这叫吃里扒外。

里外有别的事情,还真是司空见惯。以前我研究生毕业,去一学校任教,被分配了一间“危房”当宿舍,差点没被满屋子蜘蛛虫子吃了。而一些外国小年轻,本科刚刚毕业,什么教学经验没有,上课水平也很差,学校领导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安排在豪华的“专家楼”里。

后 来到了美国,和一国际留学生办公室的领导聊天,他说他派一美籍华人去中国学校招生,对方很不高兴。因为照片一拍出来,领导看不出来“美籍”的烙印在上面, 很没有面子。领导喜欢接待白人,其次是黑人,最不欢迎的就是看不出差异的“美籍华人”。我在想,那位加拿大华人之所以租个白人做生意,是不是因为客户的这 种顾忌呢?若果如此,一个骗一个,倒霉的实在是消费者了。 

我这文章本来是发于《南方都市报》的,前几天我又发出了英文,放在这里和Fools Mountain的英文博客上,从读者的反馈中,我又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人表示,其实也不是鸦片战争之后大家一直崇洋媚外的。比如我翻译过赛珍珠的一些传记和作品,根据她的描述,外国人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到中国并非众星捧月,人们那时候反倒对其有平常心,甚至将其妖魔化。而毛主席的时代,也没有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我对于这三个“例外”阶段的分析却是一样的。在二三十年代,在毛主席的时代,大家虽然对于外界感到好奇,但是还有一些传统价值的存留,故而未必以西方世界的标准为标准,另外民族的自豪感还是有一些的。而在中国失去了传统价值,且又在寻求发展的时候,“现代化” 就是一个选择,而现代化基本上是一西方的建构,人们在这一混乱的价值体系当中,失去了方向。  

当然,如果真像洋务运动那时候一样,老老实实学习西方之长,承认自己的短处,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但是现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又想学,又不肯承认,或是纯粹出于便利,在“国际接轨”和“中国国情”之间游移,怎么方便怎么来,以至于有时候是要装一个发达社会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又懒得去学其更为根本的东西,只去学其奇技淫巧来撑面子,但是不肯去在思想上去碰撞,产生更为深层的互动。所以,与租赁白人脸来经商相映成趣的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真正能来中国做点实事的外国人,反倒处境艰难。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义务支教多年,据说申请中国国籍失败。另外一位外国友好人士,叫包立德,在路透社的网站开设中文专栏。从其专栏文章上看,他对中国社会研究颇为深刻,思路独特,观点敏锐,他还准备要写一部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著作。结果却拿不到签证续签,最后心灰意冷地黯然离开了中国。 

或许国人要的是那张脸,而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肠。各个民族皆有其长,这样要面子不要里子,错失了多元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良机,实在是买椟还珠。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