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12月初公布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测评结果,上海学生数学613分、阅读570分、科学580分,在所有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此消息在美国发布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论。美国教育部负责人邓肯称,排名不佳的美国教育“停滞”了。

美国网友对PISA结果的评论五花八门,有的质疑这些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但更多地人是在哀叹美国教育的衰落。CNN上有位读者自嘲说:学数学和科学干什么,应该学习如何发明创造(比如新的鸡尾酒配方),如何发挥想象力(比如吸毒吸高让思绪飞扬),如何使用工具(比如自动武器)。美国教育界有一种唱衰强迫症,每隔一段时间发作一次,但总是衰而不败,僵而不死,详见拙文衰而不败的美国教育

但相对而言,上海教育界的成就值得肯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勤劳和投入,使得他们在这样的考试中出类拔萃,可喜可贺。上海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务实,教育领域的改进总是“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没有什么喧哗与骚动。比如最近一波给英语降分的风潮,上海就没有去出风头。上海可能也是中国最好学的城市,各种交流项目不断。

但颇具讽刺性的是,上海的教育也非常西化,很多地方向美国学习,很多中产家庭一门心思考虑送孩子去欧美读书, 逃离“大环境”。现在美国却要向上海取经。这种相互的“仰慕”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气象预报员根据印第安人拾木柴判断,很快就要降温。而印第安人则说得加紧拾木柴,因为气象预报员都说要降温了。各国教育均有得失。比如美国过分强调“高端技能”,而瞧不起基础知识,事实上后者也是“高端技能”的“基础设施”,不可偏废。中国如上海这些发达城市,也在学习西方在教育上的先进理念。在动态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教育的相互校正,会越来越寻常。不同国家的教育,如同两架交战的战机,在空中位置会不停变化,又相互追逐。

不过,上海并不能代表中国,从资源、师资、视野诸多方面来看,很多内地城市和乡村与上海相去甚远。CNN发布了PISA考试结果的消息后,我有一个长期旅居中国的美国朋友,立刻发信过来给我大发牢骚。他说中国在忽悠全世界,把自己最好的城市拿出来跟不同国家比较,为什么不去其他省份抽样调查?我想这更多是美国拿中国作假想敌,刺激自己的教育改革。我过去在西弗吉尼亚,就曾听到该州督学访华之后,回来猛夸中国教育现状。他的描述我在下面听了忍俊不禁,很多他描述的现象,在我听来,是校方特意摆出的形式而已。

这位美国朋友又表示,中国有一种“黑匣子情结”,喜欢隐瞒真实面目,只给外人看自己最好的,其他的就藏住不让人看。他认为这是面子文化的影响。早在80年代,他曾想了解中国人英语教学的实况。中方人员安排他去最好的某实验中学去看,他说不,他要去看看一般的学校普通的学生如何学习。然后中方就没有下文了—— 根本不想把普通的一面展示给他。这种批评还是颇到位的。中国在时代广场做的形象宣传,就只有一些中国的精英人物出场,普通人一个都没有。在PISA这种国际测试中,为什么只拿出上海的成绩,而不让其他地方的成绩曝光?窃以为,比争国际第一更重要的,是发现国内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差别所在,取长补短,让国内整体教育水平上一个台阶。由于取样不合理,PISA这种测评结果,对于国别比较几乎没有多少意义。

此事也事关教育公平。中国不但只送了上海的成绩,连上海的暂住人口考试成绩都没有计算。在美国,一个常见的认识是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由于资源充裕,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出色。出于平等求学权利的考虑,美国法律不允许学校拒收任何学生。我刚来的时候,房子还没有找好,我们一家暂住在汽车宾馆。开学的时候我仅凭并无多少法律效果的购房意向书,照样可以就近让孩子入学。当时我们还收到学校一份说明,说德州有法律规定,学校不许因任何原因,拒绝无固定住所家庭的学生。这包括无家可归者的孩子、非法移民的孩子、附近空军基地来去匆匆的军人子弟等。在我们这个城市,南边为因为房价高,白人多,学区最好。而我们这边的学校,白人是少数,黑人和墨西哥人占据了大多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往往低于白人。近些年来,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残障学生,也被融入到普通公立学校课堂之中。任何国际测试,这些学生的成绩也是算在内的。

另外,上海孩子的学习时间更长。平均每周作业时间是13.8小时,是其他国家一倍甚至更多。这样一来,如果上海集中精力去做其他一些事,拿国际第一也不会让人多惊奇。我想真正合理的比较,是双方投入对等,抽样随机。否则我们没法判断结果的差异,是因教学方法,还是因为时间和资源投入的不同?还是以上答案都正确? 在这个问题尚未厘清之前,中国学校骄傲自满也不必要。但是我知道,中国教育界也不太重视此考试结果。2009年的测评之后,上海也颇领先,当时国内评论界欢呼者极少,大部分人还是对这种结果将信将疑。

作为一个家长,我觉得在孩子尚未有明确发展方向的时候,“学什么”的问题,远比指定科目学得好不好重要。前者关系到我们要做正确的教育,如同管理上说的do the right thing, 这比把学校指定课程学好(do things right)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衡量什么,最终就会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于一个人素质的全面了解。教育的真正大考,不是这种国际竞赛,甚至不是孩子们五年十年后的SAT或高考,而是十五年二十后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 这才应是教育者和家长更需要琢磨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2013年12月6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