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讨论教育改革的时候,很多讨论是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加减减,比如语文教材选谁不选谁的文章,或是英语减分、语文加分。我想或许大家更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职业、家庭、社会里,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在学生身上培养这样的素质?从苏格拉底、孔子,至杜威、陶行知,教育大家都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门谋生技艺的问题,好的教育应该培养较全面的素质,此事事关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参差不齐,而且文化差异极大。比如在中国,一提素质教育,家长想到的是钢琴、书法、琵琶、跆拳道。而在我所住的德克萨斯这里,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和戏剧活动。

在虎妈式的教育里,这些体育活动、戏剧活动,都是花拳绣腿的课余活动,学不到真功夫。《虎妈战歌》里甚至说作者禁止女儿参加课外戏剧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钢琴、跆拳道之类的素质教育,更容易看到进步,比如钢琴有考级,跆拳道有段位,似乎进步看得见摸得着,有些懒得动脑筋而去外包教育的家长,可借此感觉自己孩子在不断进步。而其他一些活动,如体育、戏剧,除了表演和输赢之外,看不到孩子在哪些技能上得到了锻炼。

我有一友Brad Hall,在这个问题上看出了这两种做法的一大差异来,他曾经写过:“如果一个孩子每周进行15个小时的体育运动,15年之后,他在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上累积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将超过一万小时。”很多企业为了有更好的绩效,开始在企业培训中引入关于团队协作之类的培训,但是布拉德质疑道:“公司赞助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训练课程能够弥补那错过的一万小时吗?”   

中国很多课外素质教育的活动,多强调个体技能,这种偏颇对于未来发展颇有负面作用。比如孩子以后成人了,结婚了,工作了,都要面临团队的问题。和一个原本陌生的人成家,也需要有“团队意识”,比如协作、沟通、妥协、理解。中国的正规教育里,大部分作业为单独完成,而家长课余提供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提供了一些新的个体技能拓展,如音乐、书法等。青少年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我们是把他们当成未来将要单打独斗的人来培养的。根据我的观察,这恐怕也是在美国中国人面临“竹子天花板”的一个原因:中国职员个体技能优异,但是缺乏被美国人所认同的团队领导技能,所以职业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搬到德州后,我儿子所在的学校,从学校的墙上、门上,到课程设置说明里,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斯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员的七个习惯》书中所说的“七个习惯”,教孩子如何“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等。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强调,使得孩子们把“个人领导力”的锻炼,提到几乎和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几乎同样重要的地位。   

另外一个越来越引起关注的话题,是情商的教育,比如我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分歧。过去我们只提某人情商高,某人情商低,不大讨论如何去刻意训练孩子们的情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研究生院教师詹妮弗·卡恩近日为《纽约时报》撰文,讲述了芝加哥、纽约等地一些学校,开始融入“情商教育”的课程。文中引用一位老师的话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她在文中似乎要表明,经受情商训练的儿童,在未来会以更为积极、有效、愉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觉得,如果你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这种指导,那么在20年后,这个世界就将变成另一番模样。”   

说到这里,我们作为家长,或许应该停下来考虑: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员工或领导、配偶、家长、邻居,我们现在应该给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素质教育环境?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