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有传言说美国国务院将在护照申请表上,将传统的“父亲”(father)、“母亲”(mother)改为“父母甲” (parent one)、“父母乙”(parent two),不知后来如何,当时保守派指责奥巴马政府向同性恋群体妥协。现在从其网站上看,美国护照申请表父母栏用词为:母亲、父亲、父母、法定监护人(mother/father/parent/legal guardian),谁也不得罪。

法国倒是在2012年9月提出一法案,要求全面禁止官方文件中使用“父亲”、“母亲”称谓,只笼统用“父母甲”、“父母乙”代替。刚来美国的时候,听到电台上说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事,哑然失笑,心想这还用说吗,还有什么好吵的?有些保守的美国朋友说,你等着瞧,这个阵线失守,谁知道以后会怎样?

十年之后,发现这事真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有性别的父亲、母亲变成了中性的“父母甲”和“父母乙”,难保不会出现父母丙、父母丁。还别说,今年夏天,来自旧金山的加州参议员马克·列诺(Mark Leno)就提出了一项法案,要求废除每个孩子只能有两个“父母”的限制。比如,一个孩子为什么不能有三个爸爸? 

人类这么乱折腾,出路在哪里?大家慢慢观察就是了。反正我打算挣了50万,就买单程票移民火星。行李打包的时候,我会带上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两性保持清晰,让男人做男人,女人做女人,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其实很好。男女的不同,成就了世界的多样和美丽。女性有遭到压制的时候,不过女人也有优势,比如社会对她们也更宽容:女人胖了是丰满,男人胖了是肥猪;女人瘦了叫苗条,男人瘦了就是猴子;女人嫁不掉是学历高能力高职位高,不能低就。男人娶不上是学历低能力差长相丑,无从高攀。女人不想工作,回到家,那叫相夫教子。男人不想上班,靠女人,那叫吃软饭的。

女性难以取代的优势是养育。古代有笑话,说某文人写文章绞尽脑汁,其妻问:这总不能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吧?文人说:唉,你们好歹肚子里有货啊。

这个现象有个心理学的说法,叫womb envy, 直译为“子宫妒忌”,用更流行的汉语来说,叫“生殖羡慕嫉妒恨”,也可称妒女症。该说法来自女权主义者卡伦·霍纳(Karen Horney),指男人嫉妒女性能孕育子女。 美国一朋克乐队有一首歌,就叫womb envy, 歌中唱道:“我们不能创造,所以我们诋毁;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爱,所以我们只好仇恨。”(We can't create so we denigrate.   We don't know how to love so we settle for hate. )

人生在世,究竟是给公司账本上增加几个数字重要,还是把孩子培养成人重要?似乎明显得很。即便从经济上说,在美国,小孩子成器,上学拿奖学金,几年省下来的钱,也会超过一些女人上班的全部收入。只是 “女人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和男人做什么女人就要做什么的扭曲平等观,把女人推出了家门。娜拉出走之后,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女性也本应有创造生命的深层喜乐。上帝创造后都说他手所造皆为美好。培育生命,是创造的绝活,男人学不来。喜剧演员和电影人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 在《时代周刊》上说,可能连毕加索都产生过自我怀疑,“把车停到路边,心想:‘女人能做这些事,可我呢,再出色的作品,也不过《格尔尼卡》这种玩意儿。’" 是啊,这能跟一个活生生的人相比吗?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