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加快学术数据库的开放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上图来自Educause年会上Clay Shirk的主题演讲录像

 互联网技术评论家克莱·舍克(Clay Shirky)在2012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Educause)峰会上说,古腾堡印刷术发明后,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商机,开始出版色情小说。而学术期刊,却是一百年之后才开始出版。互联技术也是这样,一些日本A片明星都通过网络传播家喻户晓了,学术界才如梦初醒,哦,我们也可以用互联网干点正事。

正事之一,是通过网络来传播学术新知。学术期刊的发行,当初是为了通过纸质传媒,让成果扩散开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这种传统学术发表的模式,已经载不了网络带来的太多变化。舍克在演讲中举例称,一群数学高手,通过维基技术,解决了一个数学难题,他们将相关文章拿去《计算数学》期刊投稿,该期刊准备采用,但是要求提供作者名单,原发起人只得另开一个维基页面,要求各贡献者自愿报名。网络技术,给传统的学术出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机遇。这些改变,催生了 “开放式学术刊物”(Open access journal)运动。该运动希望将学术期刊开放出来,让读者不要受到从经济到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Educause机构本身以身作则,几年前就把其麾下刊物《Educause 评论》(Educause Review)转为开放式期刊。笔者曾在上面发有两篇文章。受传统观念所囿,我担心这种网络期刊,不会给作者带来纸媒所赋予的影响。有趣的是, 这种开放的发表,受众更广,反给我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访谈和讲座邀请。Educause的开放做得也很彻底,只要文章是在他们这里首发,你可以拿到别的地方再次发表,让你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更多知音。

开放式学术期刊目前有多种生存形态,有的属彻底开放,有的部分开放,有的是先发表于纸媒、间隔一段时间后在网络上发表的延迟开放。
“开放”除了便于读者阅读、活跃学术交流之外,另外一层考虑,是学术研究的公共知情权。今日我还收到英国一家期刊发来的征询意见信。这位编辑称,英美很多期刊走向免费开放,该期刊正在考虑要不要加入进来。信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很多研究是用纳税人付钱的公共资金资助,成果发表后,是否应让公众免费查阅?

最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万方数据邀请学者登录,登录用户可用钱购买相关论文。 该数据库使得文章的发现和使用,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和过去相比,学术成果明码标价,也是版权保护上的进步。该数据库的文章可使用支付宝、银联在线支付、中国移动通信手机支付等多种方式购买,但我发现,作者自己的文章,都需要花钱购买。数据库有偿查阅的收入,流向了何方?但如属国家资助,为什么不能全部或局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以加快学术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大学不是公司》(University Inc.: The corporate corrup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一书作者詹妮弗?沃什伯恩(Jennifer Washburn)曾对学术成果流向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书中讲了个故事:德国一化工企业曾出资五千万美元,与哈佛大学下面的一家医院合作,并取得其成果。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时任田纳西参议员的戈尔质问:该研究公众已经支持了二十年,现在因为这五千万,而把研究成果专利,拱手让给一家德国公司,“这对美国纳税人来说有点不公。为什么把这一成果的精华卖给一家外国公司?”

学术研究如果当初是利用国家学术经费拨款开展,成果成文发表后,公众没法方便查阅,这不应该是合理的现状。解决这种问题,也不能只指望学术期刊。很多严肃学术期刊,自身无条件开放可能会危及生存。在此情形下,国家有义务开发、开放免费的数据库,便于学术界的交流,也便于公众的查阅。这对于学术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因为读者群狭小,被束之高阁。 如能更大程度地开放出来,会让相关学术讨论更为深广,也可能加快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南方都市报》2012年11月13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