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怀疑的乐趣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最近来我们学校演讲并签名售书。他的话题是《怀疑的乐趣》(The Joy of Doubt). 他是应邀来将《信仰和文学》(Faith and Literature),谈他家族基督教信仰和他后来的人文化职业(Humanist occupation)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洛杉矶长大的黄哲伦也说到了作家这个职业本身一些不确定性。他的华裔身份,曾给他职业带来的额外的困难。他试图写过没有亚裔的剧作,结果失败。他后来决定,在自己独特的身份,从困难化作机遇,把最独特的华裔经历,写成最普遍的作品。他说人与人的不同只是表象,只要你写得够好,最终读者能透过这种表面的不同,看到更为普遍的东西来。本着这种精神,他凭借《蝴蝶君》等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托尼奖(美国最高戏剧奖)的亚裔作家。他近年推出的《中式英语》(Chinglish), 形式和内容皆推陈出新,这位盛年的剧作家前途不可限量。

黄哲伦的经历,似乎是要人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我所听到的其他一些说法迥然不同。比如科伦·麦凯恩写70年代的纽约,写得比美国人还好,也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女作家安妮·普鲁写牛仔写得极有神韵,而普鲁的作品,被拍成了《断背山》,导演是来自台湾的李安,这又作何解释?成功作品,宁有种乎?

好在黄哲伦没说自己的经验是唯一的。他把创作和评价本身也看作了一种怀疑的对象。他说写作的过程就好比旅游一样,你知道你要从A到B, 但是怎样去,和谁一起去,中间会发生什么,他都不知道。有人说写作和性爱相反,前者是享受结果,后者是享受过程。写作的体验可以交流和切磋,这种交流或许会触动我们心中的某个按钮,让我们的大脑明亮起来。但经验无法原样照搬。就像人们说唐骏那样,你的成功可复制不可粘贴。

在座的一个听众让他给新作者提点意见。黄哲伦称: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样的作品一定好,如果他知道什么作品一定好,那么他的作品总是成功的,事实上没有人总是成功的。既然结果不可知,那还不如写一点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黄的这种“不可知论”比较诚恳。他也让我想起作家冯唐的“金线”说来。其实文学作品被认可,被经典化,都是比较主观的过程。比如女性作家很多,受到认可的女性作家很少。一百多位诺贝尔获奖作家中,只有十二位女性,原因是因为作为文学“看门人”的批评家中,男性居多。品位这种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我们无法将五百个作家的特征集合起来,除以五百,然后得出某些标准来。在风格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舍。比如张爱玲的作品,很多人叫好,对于很多女性读者可能也确实很好,但作为男性我无法读下去。

一年一度诺贝尔奖文学奖,总是牵动国人的心。诺贝尔在遗嘱中称,文学奖应颁发给“在文学领域里,在理想的方向上创作了最杰出作品的文学人士”(…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 ...”)何为理想方向?何为杰出作品?这些都是灌注着各种价值判断的说法。这些规则,如果只是那么几个瑞典老头在定,他们有自己的成见,接触面也有限,你去“争”又能怎样?我都不知道这要怎么去争,这不是靠举国体制搞体育竞技这种方法。篮球比赛,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举重比赛,能举多少公斤就是多少公斤。文学艺术都是极其主观的东西,其取舍标准实难决定。作家没什么可做的,“得奖”一词,和它所指的现实,一为被动语态,一为无奈结局。

最近大家在吵是莫言还是村上春树得奖,好像评奖者是博彩公司。世人对于自己毫无把握的事,往往反倒信之凿凿。老夫夜观星象,朗朗夜空,没写着莫言得奖几个字,但也没写莫言不得奖。谁知道结果呢? 此乃怀疑的乐趣。谁要是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你最好离他远一些,这种人不可信也不可交。

不管结果如何, 一国经济发展,诺贝尔文学奖就应花落其家,这逻辑关系并不成立。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本无必然联系。再说了,这让文艺,让人的精神世界,真的完全受制于“经济基础”,那么得文学奖得应该是李嘉诚李彦宏。如果上层建筑真的那么受制于经济基础,那么人的精神算个什么?那搞文艺还有什么意思?都把生意做好了再说。

中国文学界可做的事情很多,唯一不需要去做的是“冲击诺贝尔奖”。篡改一下张艺谋的一句电影台词来说:这天下都是你的,人家不给你,你也别去抢。抢也抢不来的。但我们可以“说天下都是你的”。创作者拿起笔来,就是他虚拟世界的上帝,纸上有大千世界,笔底有无限乾坤。

中国作家拿不到诺贝尔奖是悲剧,拿了诺贝尔奖更是悲剧。得奖本身是大好事,但以目前的社会生态,一旦有中国作家得了奖,就怕中国文坛不再谦卑,以为到了某个“水平”,某个“高度”,自此俾倪天下,固步自封,那还不如敞开了门多去看看外面作家的努力。一旦得奖,还会有一群自以为是的金线们,会像从黄瓜里提取阳光那样,掘地三尺,挖掘其成功秘诀去传给千万家儿童。就好比朗朗得道之后,千千万万中国母亲一起成了逼迫小孩学琴的虎妈那样。没得这个奖的时候,处在怀疑之中,还可不断去努力,拓展自身潜力。

本文是因黄哲伦的讲座引发的随想,不如用他的话来作结。黄说作家的本份是大胆去尝试,“不要怕犯错误。如果你什么错误都还没犯,说明你努力得还不够。” 向着自己选定的方向跑出很远,跑到了需要去拓荒的地平线,这才是作家的首要任务。

注:上图中发型和才华比较杰出的那位为黄哲伦,发型处在“正确方向”上的是我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