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Source of Image: Economist

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奥巴马出人意料地批评起网络媒体:“你们成长的环境里,媒体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以各种各样的内容轰炸我们 ,让我们接触到各种观点,这样的有一些观点在真相的标尺衡量下,可信度并不高。 ”接着他又开始点名批评一些电子产品:“随着iPod,iPad ,Xbox和PlayStation的涌现 —— 我都不知道它们怎么使用 —— 信息成为一种分心,一种消遣,一种娱乐,而不是授能的工具,不是实现解放的手段。”

奥巴马此言一出,舆论大哗。要知道,奥巴马向来是一个以“高科技总统“而著称的政客。2008 年大选,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利用Facebook频道,Twitter,Youtube等工具,和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手段,娴熟地调动选民,尤其是年轻人。这些应用曾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上台之后,“过河拆桥”,反过来抨击新媒体和新工具呢?

关于新媒体,奥巴马说的侧重点是媒体观点的五花八门,只不过新媒体手段,如博客、微博,使其传播速度更快而已。奥巴马目前已经不是一个在野党的领袖,而是一个在位总统。人一上台后,往往会走向保守。我在奥巴马2008 竞选时,曾上过其网站,并留下了电子邮件地址,此后一直收到其邮件。我看到的规律是,当选之前,这些邮件是生猛有力的,因为技术这时候是竞选利器。但是后来,奥巴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善用这个巨大的数据库,只是发信要求大家写信给本地议员,支持他的一些改革项目之类,这时候他一度倚重的技术手段就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了。就是这些邮件,也不像以往那么频繁了。

而目前”在野“的共和党,则用起了奥巴马当年的手段,利用新媒体工具,批评奥巴马的政策,甚至散布传言,质疑奥巴马的信仰、出生地等等。今年二月,奥巴马就批评 CNN,福克斯新闻,MSNBC和博客,说这些新老媒体对他的医改方案有不实指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正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可成事也可坏事。在目前来说,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方式,对奥巴马是有些不利的。

奥巴马虽然深知新媒体报道造成的泥沙俱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自己的使用。奥巴马说他不知道这些电子产品怎么使用,但是众所周知,他酷爱他的黑莓手机。2008年的时候,他还曾向媒体披露过他的iPod里的音乐收藏,其中包括鲍勃·迪伦的歌曲。另外,他还曾赠送Ipod给英国女王作为礼物。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在高校对科技唱反调?为什么将新媒体和工具连到一起来说?为什么奥巴马用得,大学生就用不得呢?这似乎有点”科技伪君子“的味道。

不过他的警告在一定程度上我又能认同。在信息就是价值,知识就是金钱的年代,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种竞争优势,但是而今信息并不稀缺,而是过于泛滥。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更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培养较强的思辨能力,辨别能力,和在各自学科之内的基本学养和技能的培养。

自从2003年以来,禁止在课堂上使用科技产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一些大学,尤其是法学院,认为技术产品带来的只是干扰,在诸多大学法学院,笔记本电脑是禁止带进课堂的。今年早期,俄克拉荷马大学物理系穆伦教授为了戏剧化地证明他对技术产品的禁止,甚至带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然后放进桶里,倒进液氮,将笔记本电脑销毁,然后摔在地上。这段录像被学生偷录下来,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此后《华尔街日报》、《高等教育纪事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大学里技术应用的误入歧途。这种”技术干扰论“现在在舆论上占上风。奥巴马的说法,在学校会有一定市场。

确实,青年学生如果不善于利用技术,不能驾驭技术为学习所用,而是被技术控制,成魔成狂,那还不如不用,应该集中精力学习,打好基本功,另外多接触大自然和同龄人,加强体育锻炼,过度沉溺网络没有必要。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你不知道也少不了什么。这个说法对于其它媒介也是一样。比如我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看电视,除了跟人吃饭时候少点谈资外,我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

但是技术又能解放生产力,如果仅仅用来娱乐消遣,那是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我自己曾经在美国高教信息会议、俄克拉荷马州远程教育协会年会等诸多场合,呼吁老师将技术从一种干扰的工具化作一种改进学习方法的工具。上个星期,学校的年终教师培训会上,学校领导还请我去作开场发言,讨论如何合理使用技术。我举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导需要水的地方,而不是将其堵住。

会上我们部门还给两位老师发了技术创新奖,获奖的老师我选的都是技术新手,不是成天在玩技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在教学中看到了一些人力不便实现的需要,而通过创新式技术应用,解决了某个学习的问题。比如获奖者之一是一音乐老师。他要组织一清唱剧演出,但是由于时间冲突,无法在规定时间将学生全部集中过来练唱,这老师想了个办法,将不同声部的音乐分离出来,传到iTunes上,让学生分别下载到各自iPod或者iPhone上,不断练习,练习好之后再录像或录音了传给他。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掌握乐曲的时间也千差万别,技术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实现了一种因材施教式的教学。

换言之,技术不是你用还是不用,关键还是看你怎么用。不会用,那它就是一种负担一种干扰一种杂音。运用得当,便可成为奥巴马所说的“授能的工具”,“实现解放的手段“。

东方早报2010年5月17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