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小孩小学一学年分四学期,最近拿到了第三学期的成绩单。二年级的F4没有分数,只标出在某些方面是进步了(加号),还是一贯表现不错(对号)。从幼儿园到二年级阶段,除了一些特殊测评外, 小孩平时是没有量化成绩的。老师给出的文字评价居多。


社会攀比的教育渊源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另外在此阶段,学习习惯也被放入成绩单上,比如是否及时拿回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函件(老师每周出的简报等),是否尽到最大努力,作业是否工整,是否接受老师指引,能否独立完成功课,是否善于利用时间,是否参与小组讨论等等。
社会攀比的教育渊源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F3是五年级,有成绩,但是我发觉其拼写是101, 科学是109分。原来多出来的是额外加分(bonus points). 这个bonus points 有时候来得很容易,家长在作业上签名就可以拿到bonus points,旨在让家长参与儿童的学习。
 
这成绩单上面写的都是A,  不知道老师是不是给其他学生也是这样评分。但我们无从知道。根据相关法律(FERPA), 除非家长或者监护人同意,学校不可向第三方出示成绩。因此,美国小孩的成绩,相互不知道,家长也不知道。家长只能根据孩子本身有无达标,本身长处和短处,来配合孩子的教育,没法去跟周围人去比。但也不会完全是蒙在鼓里。学校也提供数据资料,把孩子跟全国同龄水平的孩子去比。这双重的比较体系,一是将孩子和地方(本州)的教学标准比较,得出考分,二来是跟全国范围的学生比较。后者在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后使用颇为广泛。但该政策即将到期,在包括我们州在内的几个州将不再施行。
 
目前的测评,是教育测评里达标参考体系(criterion-referenced)和常模参考体系测评(norm-referenced)的混合使用,以前者为主,后者仅作参考。国内中小学教育多采用norm-referenced 的评估,不论孩子达标与否,而是将其和周围考生相比。这样虽然可鞭策一些学生,但也可能导致差生受打击,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学校和班级的“排名”,是根据本地的成绩来排名,而不是相对于全国的水平,所以严格地来说也不能说是常模参考体系,而是一种逐层淘汰。如果真正能做到全国上下按常模分布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倒也好了,但事实上,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一个放在北京、上海可能出类拔萃的考生,放在安徽、河南,可能早早就被淘汰。
 
我们常说美国人“从众”和“攀比”相对较少,而更多追求各人自己特长的发挥,我想和他们读书时的测评方法也有关系。他们从小就没有必要参与这种残酷的淘汰,所以自然在心态上能更为放松,能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而能无视周围人的喜好。我们上学则是一路过关斩将,哪怕一起达标,还要设法分个三六九等来,以便淘汰的游戏继续进行。听一访问学者说过,附近学校一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结果排名还是第三十名,原来大家都考了一百,但这个孩子第三十个交卷。
 
这种教育过程中长时间“排名”的洗脑效果是很明显的。日后,大家不评考试成绩了,但会有新的排名对象, 如住房的面积,粉丝的数量,当然,还有下一代孩子的排名。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