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与杭州一媒体的访谈:

1、曾经看过你的一篇博客《阅读是一大工程》,里面谈到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共图书馆读闲书。能不能具体给我们讲一两个你身边有关美国公共阅读或是阅读教育的故事?
 

我的阅读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美国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几乎每个镇、每个村都有公共图书馆,就近解决附近群众读书问题。我读书期间,曾经为了一门定性研究课程专门去一公共图书馆“卧底”调查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解他们运作的方式,服务的内容等。此后公共图书馆成了我们全家最经常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你可以借到新旧各种图书,即便是没有的书,你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从其他图书馆调阅,非常方便。


除了纸质图书之外,你还可以借到有声图书。这种图书十分方便,很多人开车,路上边开车边听书,上下班几回就把一本书给听完了。很多畅销图书,比如小说类华伦天奴·阿恰克·邓的《什么是什么》 、菲利普·罗斯的《凡人》等当代作品,还有《当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等经典都有有声版。一些传记作品,如小布什、肯尼迪传记,如果市面上十分畅销,也很快就会有有声版。一些非虚构类图书,如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凯伦·阿姆斯特朗的《上帝的历史》,我都是听的。凯伦·阿姆斯特朗原来是一修女,声音非常好听,听她读书远比看她读书的过程更为愉悦。

除了这种有声图书CD之外,还有一些书是可以下载到个人IPOD 等掌上电子设备上去听,图书馆用特殊手段加密。和纸质图书一样,过了特定期限,该音频就自动失效,你得去“续借”,这样是为了保护作者的权益,以免借书人永久占有。

除此之外,他们还让你租借录像,尤其是一些从市面上已经不大容易找到的经典电影。我从公共图书馆找到的很多录像,豆瓣上有的都没有人看过。

图书馆还有电脑供人上网,另外还有无线上网的信号供人使用。总之一家人可以跑这地方来待很长时间。

图书馆的儿童区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很多小孩非常喜欢来这里看书。到了暑假,图书馆就准备了很多社区活动,让小孩参加,还有专门让小孩阅读的“暑期阅读项目”,由图书馆组织,周围诸多企事业单位提供各式各样赞助,比如提供餐馆的餐券、音乐或其他文化活动的门票等等,小孩参加这些活动全是免费的,事实上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赢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

2、现在还有买书藏书的习惯吗?还是更多利用图书馆资源?
我上班的地方就是在学校图书馆内,借书非常方便。买书是偶尔为之。现在买书的渠道很多,有的是从网络上买,有时候直接从亚马逊上买电子版,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看,非常方便,有的是买旧书。学校图书馆每个学期都组织卖旧书活动,我就去买一些,比如我从这里买到过一系列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3、能描述一下你的书房吗?
我书房很小,藏书不多。书房同时还放着钢琴,所以也是琴房。小书房环境倒是不错。桌前有一窗户,朝东,对着竹林,有时候风吹过竹林,“入竹万竿斜”;有时候阳光从树林斜照过来;有时侯屋外百鸟争鸣;有时候明月从眼前升起,总之颇有风景。不足之处,是书房不隔音,外面就是厨房和客厅,家里有人的时候,就安静不下来。有时候我开车跑到附近书店去,但是后来汽油价格节节上升,经济上承受不了,我于是又把院子外一个工具棚改造成了第二书房,那里除了桌子凳子什么都没有,需要安静的时候我就跑过去,那里虫子比较多一些,其他人都不愿意去。我用这苦肉计,找到一点宁静。

4、能讲讲你少年时代与阅读有关的记忆吗?你的文学启蒙从何开始?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经常放牛。放牛需要很长时间,从大半下午一直到晚上,时间很长也很枯燥,于是就经常带一本书去看。那时候培养起了读书的爱好来。那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文学是很时髦的事情,很多读点书的人家都订阅了一些期刊杂志。我的文学启蒙是那时候看《小说月报》之类刊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看《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样的阅读,带我走出了大山,让我去想象一个文学创造的世界。要说有文学的启蒙,应该就是指那时候。

对于英美文学的启蒙,是在读本科的时候,学校名气不大,好老师不少,比如出过巫宁坤老师。在那里,老师的“科研”压力不大,又因是“师范”学校,重视教学方法上的言传身教,很多老师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教学上。我在那里碰到了几个好老师。刘珠环老师跟大家讲康纳德小说《黑暗之心》讲得如痴如醉;杜可富老师讲布莱克诗歌的音韵效果讲得有声有色;蒋道超老师常讲戏剧,甚至发起了一个读书小组,让我们啃《安提戈涅》;曾在英国读书的衡孝军老师,说起英式英语来,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我们一开始只是瞪着他翻飞的嘴皮发呆,后来进入了境界,一个个喜欢起他教的英国文学史了。教翻译的古绪满老师,兴致一来,张口就是大段诗词,让我们欣赏中文语境之美。这些老师播撒的种子,让大家终身受用。还有一些老师,在写作上对大家鼓励很大,比如欧阳俊林老师,我们写的作文他批改得十分认真,有时候评语比我们作文还长。这些老师那时很把我们学生当朋友,经常和我们聊天,大家能看出他们发自真心地喜爱他们所教的一切。

5、你说读书人要做杂食动物。你自己偏好读哪一类的书?能讲讲你自己读杂书的故事吗?
我接触过很多人,由于专业的关系,读书讲究“实用”、“高效”,心无旁骛,不读“杂七杂八”与发展无关的书,比如小说等,所以我有感而发,认为读书应该杂一些。通过读杂书,给自己生活增添品质。一些读物看似“闲书”,其实能拓展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跳离各自生活的小圈子,不至成为自作聪明的井底之蛙。而今,很多人在自己的专业里小有所成,便忘乎所以,用自己在所在领域里的成就去解释一切,看不到世界之广,看问题的角度之多。一些专业之外的“杂书”,有助于粉碎我们的骄傲,让我们重新去看到世界的浩大,和生活的五彩。

我自己经常从事文学翻译,文学书籍不算是“闲书”,为了破除自己的成见,突破思维的束缚,我经常去读一些和文学无关的书。我读关于思维的书,关于设计的书,关于创新的书,我读历史、访谈等等等等。反正是觉得比较“有趣”的,有助于启发思维的书我都不排斥。

6、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生活的城市的书店吧。有没有你常去或是心仪的?
我经常去巴恩斯·诺贝尔书店,我在那里翻译完了三本小说,经常坐在那里打字一直到他们夜里关门,很多店员都认识我。这个书店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书店,我连去三年,经常坐那里干活、看书,大部分时候并不买,也没人赶我走,而是见面了笑笑,非常友好。后来出书了,有媒体介绍,我还会给他们一份剪报,他们还放在他们的布告栏里贴上。然后仍旧让我在那里干活,从不过来打扰。

我从这个书店也发现了不少好书,比如《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一开始我从这个书店看到的。此书在书店有两张大幅海报,一张在大门口附近,一张就在洗手间对面的墙上,进门、上洗手间出来都会看到此书。它和《瓦尔登湖》或是《愤怒的葡萄》这些书的海报放一起,我产生了好奇,找来读了,后来又将其译成了中文,该译本在大陆和台湾都很受青少年欢迎。

书店还有个星巴克咖啡馆,咖啡馆的主题是著名作家,比如墙上画着菲茨杰拉德、乔伊斯等,感觉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在这里感觉非常良好。它便是家和工作单位之外的“第三处所”。


7、如果上路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的旅行箱中有什么是必须品?会有书吗?
我一般我会带上 IPad, iPhone,这样随时可以读下载的电子书。我的工作单位是在技术部门,所以这些产品我们都有,比较便利。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爱,空气,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子书。很多名著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限,进入公版,反而是免费的居多。其他很多新书,电子版也比纸版便宜很多。

8、在路上,比如车站、机场,或者别的国家、城市买到过什么特别的书吗?
我一般是知道需要什么然后再去买,所以路上买书并不多。比如近些年常有出版社让我译书,虽然很多我没有去接,但是这都让我对于他们要求翻译的书产生好奇,所以我常跑去买了看看。在书店瞎逛的时候偶尔会买一些,比如最近买了一本回忆录 —— Mary Karr写的《Lit》 。 有时候我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买到书。上周末,我在逛我们小区的车库销售,偶尔发现了一本插图版的《大白鲸》,就给买了下来,我女儿在路上就读了起来。我女儿读书比我不知多多少倍,她比我更爱好读书,另外学校有专门的读书活动,这对她也有督促作用。

9、有哪位作家的书是你自己想要寻找的吗?

美国是读书人的天堂,如果我想要看什么书,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或者买到。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非常便利。

我觉得最可惜的是没有很多机会看到国内的图书,所以对于国内的一些书很向往,比如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新书,我都无缘看到,也不知道如何购买,叫人去带也不太方便。

10、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习惯或者说癖好?

 

我在家读书喜欢安静,在自己家里,发生一切动静都是值得关注的,所以看书得选清晨或者深夜。在外面,比如在咖啡馆,再怎么喧闹我都无所谓。英语不是母语,所以除非 特意去听,否则周围一切谈话对我都是背景音,我听不进去,故能够闹中取静。


11、去年读了或是翻译了什么想推荐的书吗?最近在读哪一本书?
去年翻译了科伦·麦凯恩的《歌犬》,这是这位当红作家的长篇处女作,颇值得一看。最近我在读几本福克纳的评论集,比如布鲁姆编的一本评论集。福克纳读起来非常艰难,我边读原著边看评论。之所以迎难而上,是因为近两年看了其他一些材料,比如帕慕克的一些讲座笔记,大家去理当代文学的族谱,说来说去,总绕不过福克纳。我甚至在看一本关于移民的书时,里面也说到福克纳在拉美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如何传回美国。我就很想了解一下福克纳这位作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文坛老祖一般的人物。以前读书的时候,此人由于文字太难,我没有好好去读,现在是在补课。

 

图片说明: 公共图书馆的暑期阅读活动海报 “同一个世界 不同的故事”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