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有了朋友圈,人人都有展现生活的姿态:有的人姿态很美,有的人面目可憎。在我生活的每一个章节,我都会遇到自称“孔子第二”的民间哲学家。这种民哲目中无人,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让人退避三舍。
 
还有一种姿态的难看,是矫揉造作。近日听BBC的一个语言节目,学到一个新词,叫humblebrag, 直译是谦虚式吹嘘,也可译为矫吹。比如“唉,这个宝马太难伺候,还不如当初买辆丰田。”看上去是谦虚自己伺候新车辛劳,其实是吹嘘自己买了宝马,唯恐他人不知。还像鲁迅写文章似的,顺道损丰田车友一把。这是在社交媒体上最让人恶心的姿态。扪心自问,好像我们都有些这种矫情,属正常的人性弱点。如系统地、长期地、一贯地“矫吹”,就可能心理有问题了。这么不痛不痒,还不如你遇到得意的事就实锤,我是说实吹。我看美国家长就是这样。孩子些许成就,哪怕是画了幅涂鸦,便大呼小叫。但他们夸孩子多夸作为个体的孩子,而不是因孩子的成就给自己脸上贴金,视之为教导有方。在夸奖中长大的孩子,成长过程比较舒展。
 
但是否愿意与人分享,也事关信任,包括把自己虚弱的一面暴露给他人。以前上班时我们经常有同事准备出国读书,平时大家都互相交流经验,有什么进展大家互相通告,彼此祝贺一番。但有一同事守口如瓶,却不断打探、议论他人消息,最终自己事成才说出来,此时也为自己的隐瞒连连道歉。他怎么做跟大家没有什么关系,本不必道歉。只是人城府太深,防人太甚,也是画地为牢。以后的交往么,就免了吧。
 
人到中年,我们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跟着他们喜怒哀乐,如此一来,“晒娃”就成了常事。不过和上述同事一样,有些家长想得太多,过于低调,对孩子巨大的成就也不声张。这兴许是缺乏自信,担心下次砸了会让人笑话。有的是担心引起社区不必要的竞争。然而孩子兴趣爱好和人生志趣迥异,大家未必在一个赛场上,没有多少直接的对决。
 
记录孩子的成长也促进我们的成长。女儿出生的那年,还没有社交媒体。那时刚译《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此书是彼得·阿克罗伊德仿照奥斯卡·王尔德的口吻所写,其“穿越”的写法启发了我,我于是也用新生儿的口吻,写女儿刚来人世见闻。然后用电子邮件发给亲朋好友。若孩子再早生几年,连电子邮件也没有,我势必是要写了书信,挨家挨户邮寄的。古时候没有发帖就这么辛苦,再往前还有题壁、石刻,人类在有所感有所悟时表达起来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请旧时亲友宽恕我的小小疯狂:笼中羁鸟,有歌则鸣。无非是刚做父亲,按捺不住喜悦,以文言喜而已。
 
后来娃在美国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好了,有博客了,我于是开始写他们的博客。孩子在这边上学,环境和我们当年不一样,我们势必一路比较,想想在美国和在中国接受教育的细微差异。孩子接受的完全是美国文化的熏陶,我们做父母的,则是在全然不同的环境下长大。这么去看的话,我倒是觉得时时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写啊写,孩子一直在长大,我的写作也一直在提高,如同抱犊过河。对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记录,变成了文字,让我引起了诸多关注,我开始成了所谓”教育专栏作家”,还出了好几本书。孩子对我的造就,远超过我对他们的造就。
 
而今,眼看公众号还能赚钱,作者多过读者了。很多热文并非好文。或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标题党。或各种翻译摘抄加图片,排版搞得花里胡哨。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一句话一行,让人不断翻页,谈不上有什么阅读的乐趣。那时我写的是博客,只求人看,不计得失。无利不起早,而今此类文章多如牛毛,夸张、矫饰甚多,还有不少教育机构的软文。照说这与我无关,但眼看写的比看的多,我对写作的兴趣就越来越淡。从过去的一日一博,到现在一个月更新不了一篇。
 
在中文网站上相对沉默之后,我在Facebook上发贴越来越多了。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社区,Facebook上的都是熟人。这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而且多元。比如我儿子在教会的小组,叫huddle group. 每个小组有一两对带队的夫妻,相当于孩子们的教父教母。这些教父教母自己也有孩子,大家等于是易子相教。我们这些父母则互为同事朋友。孩子身上发生什么事,比如入选了地区乐队,我们上网一说,回头教父教母就在huddle group里公开恭喜一下。同样,在huddle group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也和我们说一说。上个星期,我老板还跟我说,周三聚会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自己孤独地坐在一个地方,我儿子见状就坐过去陪他,她见了很感动。这么小的事,几个人一说,就形成了正向反馈。几回反馈下来,形成正能量场。孩子从大人几经辗转的话语里得到激励,越来越长进。这也体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
 
这样的分享,最终形成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越来越行。这种心理预期有自我实现的效果,使普通的孩子优秀,优秀的孩子卓越。换言之,咱们不是晒娃,而是聚众为之加油。反过来看,孩子的成就一声不吭,考个90分还挨顿批,成天跟被好了还要更好的父母一并焦虑,灰头土脸,如何舒张地、强劲地生长?
 
(首发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