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看到马云提出一百人以下学校需要撤并的建议,感慨颇多。当然,马云又会电子商务又会书法又会绘画又会拍电影,他说的哪里能错?

 

唯一的缺点是他就像外星人一样,不知道撤校的现实考虑。撤校的原因本来就是地方上想节省开支,让其增加开支配备校车?怎么又让人花钱了?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附和的人多半以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在提建议,不知道底层老百姓的辛苦。

 

或许有人会说,马云当初搞电话黄页的时候,人们不也看不懂甚至反对吗?你看后来人家这么红火!但是人一辈子不可能逆向思维每次都对,否则那你真是把马云当神而不是人了。更何况如果耽误了学生,哪怕只是三五年,哪怕只是1%的学生,或许就此耽搁了人家的一生。这样的缺撼,是任何一种模式的成功都无法弥补的。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最弱势的群体为代价,这是跟良知过不去。

 

安排寄宿,如果是地方出钱,等于让原有问题换一种方式再现。全国小规模学校成千上万,费用非同小可。企业家献爱心是好的,但是发些奖,提供些赞助,就好比发红包抢红包。一星半点的赞助,对于庞大的社会问题而言是杯水车薪。没有人跟舒适的条件过不去:若能够或者愿意提供方便的校车,人性化的寄宿安排,乡村小学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换句话说,有钱谁不会办事?

 

政府不愿或者不能投入,现实的状况就是大部分家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条件好一点的没影响,大不了去买房。苦的是最弱势的群体。学校一撤,又没有车子接送,长距离步行的冰花男孩有多少?一张照片让人网络走红,无声的有人发声了,隐形的突然显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帮助一两个人,好办。但是成千上万没有被看见的冰花男孩怎么办?

 

缺乏交通条件,又无力买房的人家,学校一撤,让人家咬牙克服,很容易就把人家小孩耽误了。这么做只会拉大贫富差距。所以还是希望教育界重视此事,慎重考虑撤并。美国尤其是我们德克萨斯这里,地广人稀的问题比国内严重多了,也存在某些学校要不要合并的问题,但是撤校几乎还没有不提供校车的。总不至于让人走投无路。

 

2017年早些时候,家乡学校要撤,征求意见,我给领导们写了一封信。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考虑进去了。幸运的是,后来这学校真保留了下来,没有撤,哪怕只剩下十几个学生。这里真的为坚守的老师、学生和家庭叫好!也为家乡领导点赞—— 他们还能去听老百姓的声音,无悔于文化之乡的美誉!

 

附上这封信,希望能说明不要撤校的一些原因。

 

 ***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几次打电话回老家时,均听亲戚告知我原来上学的小学面临撤并。5月18日,我有了一次机会,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挑战及财政投入策略研讨会。从会上得知,不经村民同意的撤点并校,是政策反对的。由于私人校车翻车导致学生死亡的事故,2012年,教育部已经叫停了撤点并校。2016年11月,教育部再一次发文称“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盲目撤校,保障就近入学”。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中国农村现在不足10人的学校有三万多 【1】,这种小规模学校已经成为常态。更合适的考虑,应该是如何维持这种小规模学校的可持续性经营。我家乡的小学地处山边,不仅照顾到周边多个自然村,还有和邻县交界的山区学生在此就学,覆盖范围甚广,符合“必须存在的小规模学校”的所有规定。上策是把它做成精品,中策是维持现状,下策是一撤了之。

 

我回家的时候也对该学校做过调查,知道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多由祖父辈照顾。一旦撤校,孩子到远处读书,上学放学路上来往、接送、午餐,或者住宿等,都成问题。目前家乡尚无安全可靠的公交交通。村民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计没有着落的其他地方。即便他们愿意,也未必都有经济条件,去买房租房。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可以离开,去给孩子陪读,也会造成老无所养,田地抛荒,夫妻离散,造成各种新的负担和社会问题。背离就近入学原则的撤校,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有些家长无奈之下,安排孩子去农村寄宿学校。但孩子从小离开亲人,缺乏父母管教,亲情润泽,身心健康和成长也会成问题。家人不在身边照看,交通、安全、性侵、欺凌等隐患成堆。一旦有事,不知谁能负责任?

 

学生拥挤到一起,上大班学校,对于其教育也是不利的。我们这样的学校,出过很多人才。小班教学,这本来是大城市富裕家庭花高价上国际学校才能享有的。我们不能由于一时的困难和编制,让孩子面临失学,让家庭无法支撑。

 

一个村小也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但愿能给村民给老师吃定心丸,不让大家感觉人心惶惶,不知道学校哪天要撤。有它们在,乡村就会保持它独特的吸引力。村小的庠序灯光,是一个地方持久的光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教育,孩子走了,带动家庭无奈搬迁,整个地区将面临更严重的凋敝。家乡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并非一穷二白。分明有发展潜力,若因孩子撤校,他人难有回归或久留之心,则属点金成铁的发展败笔。

 

此事的决策,也是出于生源减少、编制不足的现实考虑,可以理解。但涉及民生,宜放眼长远。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放开,生育率有上升势头,其影响几年后就可以看到。即便现在,城市的大班教学和升学之难,也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荒诞地步。上海北京等地,学区房房价已经高到无法想象,城市中产不堪重负,收入大部分在喂房子,陷入新型的赤贫状态。整个城市的教育负荷,也不可能无穷无尽,事实上目前就已经超负荷了。正因于此,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某些超大城市的教育,投入高回报低,从全人发展的角度看,还真不知道谁的教育质量更好!这种教育如果也不能提供良好的社会流动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不如让孩子回老家上学。这样的考虑导致回流升温。在市教育网上,就有人提出把孩子从深圳转学回老家的问题。家乡要创造条件,让人留得住,回得来。根据诸多教育研究,不少地区过去被撤的学校已经在恢复重建。尚不具备恢复之条件的学校,则在维持现状,作为合理的“小规模农村学校”形式存在。这种学校,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全国各地多处的现实证明,学校撤了容易恢复难。撤了省些编制的小钱,恢复重建则要花大钱。如果万不得已要撤,应考虑如何提供安全可靠的校车接送,提供必要的午餐、住宿(如果不得不住校)等方面安排。

 

就我所知,此改革方案尚未公布,此信属反馈意见。我也和多位村民联系此事,他们也委托我反映他们对撤并的反对。衷心期望市领导在此问题上慎重决策。维持好学校,做成精品,是一方领导的能力,也符合和谐稳定、民生为重的国家期望。桐城是著名的文化之乡,但愿家乡教育和行政领导在文化教育问题上审慎决策,以孩子为重,以教育为重,以民生为重。不但保留学校,而让它越来越好。

 

非常感谢!

 

此致

 

敬礼! 

 

方柏林

2017年5月19日


【1】 http://news.sohu.com/20161227/n477032554.shtml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