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美国,一说在线教育,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依托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的平台。这些平台功能强大,可以分享包括文本、语音和视频在内的各种内容,还可以收发和批改作业、组织讨论、考勤、打分等,这样的教学平台相当于空中教室。我们现在常说的“慕课”,大多是需要这种平台来实现的。其实质就是网课,只不过根据服务对象是大众还是小群体,才形成了“慕课”(本意为“大型网络公开课”,简称MOOC)和“私播课”(本意为“小型私人化网络课”,简称SPOC)的区分。
 
这些平台如同美国网络教育中的航母,各个学科都可以使用。我曾帮助老师设计过各种课程,涵盖美国流行音乐、数学、统计、英语写作、营养等各种学科。它们还分别可以接入多种其他的教学软件、平台,进行无限延伸。每年,关于课程管理软件的会议都如同教育界的狂欢节。目前,美国有了数个这种教育“航母”,如Blackboard, Canvas, Moodle等,中小学有Schoology等。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老师将传统的课程“翻译”成网络课程、翻转课程,或其他混合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老师少收纸质作业和试卷,直接在网络上测试、批改。这个过程入门很简单,就像学象棋时学“马走日,象飞田,跑打要翻山”,很快就可以掌握。然而,要想达到马荣华、聂卫平或李世石之水平,则非一日之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如何减轻认知负荷,去除学习干扰,增加学习激励,强化自律等都是老师要面对的问题。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的老师,在课程设计人员的辅导下,也可以快速上手;技术高手有了这种平台,则如虎添翼,可以把自己的课程做得气象万千。
 
目前,国内这种航母使用不足,有两点主要原因,第一,一些流行软件提供了巨大诱惑,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让老师在熟悉了之后,失去了对于更好技术的向往,如现在微信PPT图片+直播的方式很受欢迎。当然,我非常喜欢微信这种比较低门槛的平台,可以让各种老师迅速上手。微信和微信群教学,有利于各种非正式学习和社区内的分享,其潜力不可低估,然而这种方式对于正式学习有一定局限性。虽然当前学习资源泛滥,但是有老师引导的正式学习必不可少。我们不可以用微信分享私家小厨的方法,去教航空航天学院的学生如何设计航天飞机。二者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完全不同。
 
在正式教育中,教学内容相互关联,需有先后顺序,由易到难。相反,基于社交媒体的分享比较零散,杂乱无章。另外,非教学型的平台短期来看也不可能部署一些教学活动,如不能方便地提交作业、批改作业。测试无法进行,学生就不能得到测试和反馈,无从知道他们是否掌握。没有这些反馈和互动的视频分享,就很难让学生扎实地打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于社交媒体用于教学的讨论很多,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少,目前只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大部分教育机构舍得花血本投资于课程管理系统这些工具,因为这些工具使教和学都非常方便。由于平台功能强大,与出版商及其他软件供应商连接紧密,美国网络教学发展迅猛,在很多学校,与面对面教学已经平分秋色。由于这些平台的广泛使用,学习可以在尽可能少干扰的环境下开展。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学校管理者热衷于“自主研发”的产品。我和我的老师亚历山大·罗米拉夫斯基(Alexander Romiszowski)多次探讨这个问题。罗米拉夫斯基多年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教育咨询和设计。他认为人性的弱点使得人们倾向于追求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产品和项目。如果是别人做的,哪怕更好,也可能让人感受不到自己的成绩,故而宁可自己打造。在中国,大家在纷纷追求“特色”。这是一种土法炼钢性质的做法,很难成规模。学校之间各搞一套,即使学校内部的不同学院之间,使用的平台也千差万别。由于每个学校独立在做,功能上互有利弊,造成老师只能使用各种低层次产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得去想别的办法。这种局限性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平台的欠缺,导致技术整合对于教师技术水平要求高,这也吓阻了新手的使用。另外,一些开发能力强的老师,时间耗费在技术上,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现在很多学校,并不差钱,但经费可能用来开发各自自成体系的“课件”。产业界的平台没有机会打进去,发展成熟起来。大家各自开发课程,貌似绕开了专业化平台搭建这一环,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各自开发中存在大量重复劳动,也是社会资源的耗费。学校缺乏稳定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支持系统,所以变革缓慢。似乎人人都在讨论用技术改进教育,但讨论往往在门外徘徊。
 
如果不能开发我们的教育航母,可以用开发的钱,直接招标,使用现有的成熟产品。这中间我们也有巨大的机遇。在美国, Canvas, Blackboard等产品都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类似的工具以及相关的管理成本,也造成了学费的上涨。中国如果能开发出相关的先进产品,免费让地方各种学校使用,那么网络教育的腾飞则指日可待。
 
文章原载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网站,略有修改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