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北美从事终身教授工作很多人羡慕。《摩斯探长》中有段有趣的台词:“一旦你被收入大学的怀抱...你就像睡美人一样,有一个充满牛气和酒气的珍稀环境守护着你。衰老也是不存在的事。”终身教授制度带来工作安全。教授们时间灵活,上完课不需坐班,还有寒暑假。教书之余,可以思考、创造、传播自己热衷的事业。2013年有研究表示,大学教授是压力最小的工作。2014年,大学教授的压力排名为倒数第四。外界认为当大学教授悠哉悠哉。

加拿大两位英文教授受《慢餐文化》(SlowFood)影响合著的书《慢教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景象。人间正道是沧桑,终身教授也有烦恼。教授最大的烦恼是繁忙。书中说西方文明让我们感觉“忙忙碌碌”让人显得重要、有用。此种印象,可以说是东西方皆有。一般来说,在评上终身教授之前的忙是真忙。教授得像小松鼠一样,不断收集松果,以呈现给终身教授评估委员会审阅。这些成果包括科研成果,比如发表的著作和文章,参加的学术会议。成果之二是教学,得考虑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估,此外还有网络上的评估。成果之三是在学术圈和社区的服务状况,比如在附近社区帮了什么忙,给系里做了什么事。上完课就跑,百事不闻不问,是不利于评选终身教授的。教授们还要指导学生,从选课到论文指导、实习安排,一个个加起来,事情也不少。作者给人的印象是,别看教授们有两三个月假期,端的是砸不烂的铁饭碗,这碗里的饭未必好吃。真正端下去,真得非常喜欢才行。这些都是实情。很多终身教授工资并不高,得有强大内心激励,真心喜欢自己的工作才好。可惜有些老师因工作量大,开始讨厌学生和教学,进入漫长的工作倦怠。

高校的环境也在不断质变。为缩减开支,终身教授职位越来越少,合同工、兼职教授逐渐增加。这可以说是终身教授制度的“内爆”所致。学校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了,而终身教授不管教得好坏,学校都无可奈何,故出此下策。面临开支问题,有些高校内该裁的人不裁,不该裁的裁了。一些生存上压力山大的私立小型大学,大刀向老师和基层工作职位砍去,却留下七八位副校长、校长助理、正副教务长、教务长助理等等。学校成了管理团队庞大、工作团队薄弱的泥足巨人。

学校也在面临行政化、公司化的转型。学校管理“职业化”,校方动不动请一些管理咨询人员,帮助学校的流程重整,组织再造,或是请营销人员来,进行形象设计。我发现,但凡在这方面太花心思,而在教学科研上不务正业的学校,都会走下坡路。我过去的一位东家,借口经济危机,炒掉大批老师,却有钱请顾问来设计出一系列诸如“x校是我家”之类煽情的营销口号。该口号持续三年后,学校又在大幅度裁人,可见下坡路还在走。学校是我家的说法,成了巨大嘲讽。学校环境和企业终归不同,应该让从事教学的人员一步步上去,而不是让职业管理人空降,对学校拔苗助长。

教授们面临的其他问题还有:班级在不断扩大,这自然要增加工作量。学校里开始使用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这让老师学校不断学习。由于学生的增多,课时的增加,技术的运用,老师的工作开始琐碎化,缺乏整块用来思考、阅读的时间。在绩效评估上,研究的重要性超过了教学和同行的互助。另外,老师们还有不少时间,被迫去追求数字、认证、基金,脱离了过去的反省传统。

在这种小白鼠跑转轮式学术环境下,作者要求高校和教授们“慢”下来,把工作重点从利润转向教授,把“教授怎么了”的问题,换成“学术系统怎么了”的问题。二位英文教授希望教书育人的职业更有使命感,也希望对学术更乐观,不要动不动唱“大学的终结”之类哀歌,让人听得人心惶惶。“慢教授”还包括在学术上的慢速经营,比如不急于出成果发文章,而是增加反省,增加学习。作者甚至追问:为什么阅读不能算工作?

此书提出的问题,并非不真实,不过我自己对书中所述不尽喜欢。最近几年,由于高校版图的变化,人文学科教授受各种变化冲击很多。比如网络资源的丰富,让老师不再可以充当真理在握的智者形象。很多老师感到失落,抵触情绪很浓。与此书类似的声音不少。其实高校环境一直都是在变的,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回去的美好过去。

书中有很多问题怪错对象。比如作者不断抱怨技术使得她们的生活更复杂。与之相反,我周围很多老师提起某些技术就夸奖不断,因为技术简化了他们的生活。比如过去不少老师收发作业用邮件。这样不同班级需要分别建立文件夹,作业要下载,又要建立文件夹,不小心邮件删了,又得重新找...我建议老师用在线提交和批改的工具,就省却了所有这些上传下载的麻烦,而把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提供反馈上。老师们都非常喜欢。看来作者周围还是没有人教她们合理使用技术和工具,否则这些吐槽都不必要。不是技术造成了她们的问题,而是她们没有花时间去学会有效利用。

书里负能量的纠结太多,读来如在阴沉压抑的云下散步。之所以这么多纠结和烦恼,说到底还是手头时间太多。我天天处在高校环境下,亲眼看到一些终身教授确实不思进取,嘻嘻哈哈无所事事,与作者的描述相去甚远。与现实相比,《慢教授》书中很多说法非常矫情。其他职业面临的问题比她们说的不知严重多少。二位教授真得偶尔走出象牙塔看看。如果不是作者这么集中吐槽,我还能同情教授职业中的问题。经她们一说,我发觉其实她们职业还是很棒的。她们越是吐槽,我越是去想她们其实可以静静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可以读书,可以一季一季地收获新学生,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其他很多职业都没有这样的奢侈。

我更希望教师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多一些感恩。不满的地方,设法改变。否则,发一通牢骚,写一篇宣言,然后一切照旧,又有何益?我们每一个人做事,要不设法把它做好,要不离开,去做别的。老在纠结,对人的身心,终归都是不好的。

Berg, Maggie, and Barbara K. Seeber. The Slow Professor.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6. Print.

载于《南方都市报》2016.8.28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