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Zakaria, Fareed. 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 United States: WW Norton & Co, 2015. Print.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曾称,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帮他们应对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想来我也在做第六份工作了,当年学的哈罗德·品特,该派上用场了吧?还别说,虽然我做的是课程设计,在学校属行政和支持人员,当年学文科,让我偶尔有机会去英文、戏剧、历史系去客串一下,也有了和不同学科老师交流的谈资。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学习,让我喜欢写作,也让我的思路更为开阔,这对于我的职业极有帮助。

CNN主持人法利德·查凯瑞(Fareed Zakaria)2015年出版了《为博雅教育一辩》。书原题为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 Liberal Education常译作博雅教育,是指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某个领域之前,广泛涉猎。比如让日后的理工科学生学一些文史哲,让日后的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博雅教育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教育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博与精的交替浮沉。在古希腊,一开始教育是要让人去阅读荷马史诗,好去通过该诗识别文化和伦理道德密码。这种教育不是具体技能的教育,而是让人接触多了,会“开悟”。罗马人发明了“liberal education”,直译为“自由人的教育”。为什么教育会是自由人的教育? 美国政治家弗里德里希·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一语道破天机:“学习会毁掉奴隶制:当奴隶能够通读圣经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办法做奴隶了。”博雅教育如其名字显示的那样,是通往自由的教育。

此书作者查凯瑞原籍印度,来到美国后,没有像一些印度学生一样,一开始就去学理工,而是给了自己一定的时间去广泛涉猎。在耶鲁读大一时,他修了西方文学和哲学传统课,接下来又修了《冷战历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他选择了历史专业。后来他又上了哈佛,师从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读政治学。这种“文科”的学习,没有把作为移民的查凯瑞修残,反而让其事业风生水起:他28岁就当上了《外交事务》杂志的执行主编,还先后担任《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目前他还是CNN颇受欢迎政治评论主持人。那些学了实用专业的人还在摸索如何“融入主流”,人家早已在引导主流了。自身的经历,让他对博雅教育的妙处深信不疑,虽然这一本书里我觉得他说得很不够,仅有抛砖引玉的几点。

书中他表示博雅教育能让人拓展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让人类社会发展不断进步。过去二三十年,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接受过一定博雅教育训练的精英海归,逐渐在各国各行各业担任骨干、领导职位,带来了很多新观念、新方法。

长期接受博雅教育的文科生(Liberal Arts Students),不少人一开始找工作难,但是发展后劲十足。我们图书馆大楼下面有传统的图书馆、出版社、教研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媒体工作室,多为具体做事的部门,我们上面的领导者是个哲学博士。无独有偶,这几天微信上刷屏的一文章是《他是哲学家,帮助中情局抓到了本拉登》,文章说技术门外汉、哲学专业的亚历克斯卡普(Alex Karp)创办的大数据公司,帮助中情局做数据分析,在反恐中立下奇功。

为博雅教育更为有力的辩解,是它帮助我们思考。书中称美国虽然在历届PISA考试中成绩不佳,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作者将其归结为美国比较广博的教育,或是我们常说的“深厚积淀”。美国高等教育中,大一大二学生通常要修些通用的写作、沟通课程。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在几乎所有职业中都是发展的利器。写作让人思考更严谨。很多东西不写出来,你会看不到自己思维的漏洞可能多大。亚马逊总裁贝索斯要求高层写备忘录的时候要写六页纸,他担心篇幅短了,方案考虑不周全,多写是为了让人多思考,量变最终转化为质变。我们各行业的领导,表达基本靠秘书,失去了借助自己写作训练思维的过程,发言时照稿子念,所以思维上会越来越笨拙,应急应变能力也渐渐迟钝。训练表达能力不是他人可以代劳的。

博雅教育也能超越我们的出身,让我们成为“自然的贵族阶层”(natural aristocracy)。这种新贵,是指不是基于祖传、财富等外在因素,而自我提升起来的通才人物。换言之,培养一个贵族不需要三代,如果你蓄意通过教育自我训练,你自己都可以成为“贵族”。欢迎各位新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英雄们对号入座。这种“自然的贵族” 典型代表,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此人充满创业精神,痴迷技术,可是社交技能又极强,放哪个年代都是文艺复兴式传奇人物。他只接受过两年的正规教育,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这种横向的、不限于学科的技能,帮助他在多个领域走向纵深。不急功近利的博雅教育,能让我们培养富兰克林式的好奇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书最后一章是为年轻人辩护。议论而今年轻人的常见论调,是他们自私自恋、养尊处优、一代不如一代。此书认为今日年轻人不像其前辈那样顽固、封闭,充满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他们更为宽容,更喜欢做社区领导,毕业后有更多人在公益机构短暂任职,更喜欢帮助弱势群体。2014年,报名参加美国教师团(Teach for America)的人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切,也是因为年轻人在网上大量浏览,看到了不同视角,思维开阔了,也经由网络社区,接受了不少正面的影响,这也是一种自发的人文教育。家长也要知道,网络毕竟不完全都是网游和色情。而今我们看到了很多“坏人变老了”的故事,而年轻人中间散发出大量正能量,这也让我们看到,即便在个人素质上,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博雅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对人长期发展大有帮助,其空间近几年却在受到打压。在中国,大学扩招和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学生一工难求,生存下去是要紧事,家长和学生恨不能学个没有毕业就有人抢着要的专业,而不是学来学去,出校门很久还为工作犯愁。在美国,前几年的经济危机让人心有余悸。美国有几个州,如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北卡罗莱纳,州领导宣称不要再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人文学科的发展。就连奥巴马也说,“我向你保证,去精通制造或者贸易,一定要比去拿个艺术史的学位强。”这种话看起来让人心塞。博雅教育的有无,也在继续扩大阶层的鸿沟。近些年中国出国的学生中,富二代、官二代在学艺术史和英文之类专业,因为他们不为一时的生计发愁。而学“实用”学科的,多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输不起。学个“有用”的专业,似乎是自然而合理的选择。问题是,如果看长线的话,到底什么才叫有用?是扎实地训练好思维工具重要,还是获得第一份工作所需技能重要?这样的讨论,也可以追溯很久,未来会持续下去。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