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刚来美国的时候,感觉不像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到了发达国家,而像是时光倒流了一样,我看到了很多老式的礼节,在这里延续着。比如卡片就是其一,美国人之间,互相邮寄贺卡,生日寄卡,结婚纪念日寄卡,有人家里有人去世了也送卡。

入乡随俗,我们也开始这么寄卡片,但是第一次跑到书店的贺卡区的时候,我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看傻了。国内的卡片主题很少,可以做百搭牌使用,一个卡片送给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可以。这里的贺卡分门别类很多种,有生日卡,感谢卡,邀请卡,孩子出生的庆祝卡(baby shower)、结婚前的庆贺卡(wedding shower)、吊唁卡,感恩节卡,圣诞节卡,情人节卡...除了这种节日的分类之外,接下来还有进一步细分,比如生日卡中有幽默主题的,有宗教主题的,有专门是丈夫送给妻子的,也有专门妻子送给丈夫的,或是送给祖母的,孙子的,生日当中有庆贺1岁,2岁,....一直到100岁的贺卡,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思维比较细分的特征。当然有时候这并不是好事,别看这么丰富,你要专门找一个特别的贺卡,所有这些细分都不合适,这种时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很不大好找到一个通用的卡片,这时候你才想起中文整合思维的好处来。有次有人要结婚,腐败分子去买卡片,她发觉一张一张买不合算,于是买了一盒回来。我抽出一张一看,发觉上面写的是sympathy, 这是有人家里有人去世,你送去表示同情(sympathy)的。我大惊,说,人们结婚大喜,你同情什么同情?你可以对爱情充满异议,但是也不能由此而同情所有结婚的人。后来我发觉,这一盒卡片是混搭的,里面也有其它类型的卡片,那种吊唁卡只是其中之一。

一到圣诞节更不必说,卡片能在一个人家里挂得琳琅满目。过去每年圣诞节,我都为送卡片,写卡片费不少脑筋。

今年瞎忙,就把这事给耽搁了,没再写了。于是模仿美国人的另外一个习俗,写一家庭简报(Family Newsletter),用电子邮件发给了一些朋友。这种家庭简报一般是圣诞时候写,总结一家人一年的变化,成就等。美国人一点小小成就都要庆祝一番,我想这样也好,明着庆贺一番,比咱们中国人拐弯抹角的炫耀还实诚一些。如果有朋友看过《人人都爱雷蒙德》(Everybody Loves Raymond),可能还记得其中有一集里面就写的是全家如何绞尽脑汁写这个新年总结。其中关于老大罗伯特的介绍只有两行字,罗伯特很受打击。

一年到头,跟一些疏于联系的朋友,用这种方式汇报一下全家一年的情况,我想也是个保持联络的好办法。

我还有一个朋友,每年圣诞,都给我寄一首诗来。这位朋友办有一个网络诗刊,让我帮着维护一下这个网站,也不给我钱,每年给我献诗一首,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今年的诗写的是关于Georgia O'Keeffe。

后来又有一个朋友,也没寄贺卡,也写了一首诗寄来,说的是在森林里砍树做圣诞树的经历来,写得很有味道,我觉得都可以改成一篇类似与《老人与海》似的小说。

一提这种和诗的事情,可能有人就联想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但很不幸,写诗给我当贺卡的是两个老头,加在一起,差不多都一百五十岁了!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