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1982年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对人格尊严作出规定。今年,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政府工作的目的,是让人民活得有尊严,可以说是宪法精神的一个延续,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承诺。2009年,有人说关键词是“被”,学生“被就业”,司机“被黑车”,一个被字,就说尽了生活不能自主,人格得不到尊重的重重社会现实。然后,怎么样才能让人活着有尊严呢?2005年,我在面临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发展的挣扎,当时请教过一个早年回国的前辈,问他怎么看。他说在美国,没有公民的感觉,但有做人的尊严。他说在美国欠缺公民的感觉,是因中国留学生和很多工作人员,持中国护照,拿美国签证,侨居他乡,不能投票,不能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故而没有“公民感”。但是为什么说有做人的尊严呢?就我这几年的观察和中美两种环境的对比,我觉得要让群众活得有尊严,需要在信仰、制度、教育登诸多方面下功夫,不然难以治本。

1. 尊严是一种空间

我觉得最为直接地看,尊严首先是一种空间,让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相互接触、认识、理解、关心,这种接触的空间和我们人多人少无关。

美国虽然是一个种族和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但是上教会的基督徒还是多数。人们常以为这教会是一宗教活动场所,但是除了星期天做礼拜听牧师讲道之外,也是一个公共交往的场所,而正是这类场所的存在,让各阶层的混杂成为了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习惯。

星期天,当大人在一起听布道的时候,小孩子常常按照年龄分班学习“主日学”,在这里小孩子学习如何“分享”、“爱邻居”、“尊重他人”、“原谅”等话题,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手工制作。一个小孩,不管他上的是私立小学,还是公立小学,不管家庭是什么背景,一样可以搅合到一起来。有时候我们还有“小组学习”,去所在小组的各家,吃饭之后一起查经,去的是不同的人家,有的很穷,在贫困线上挣扎。有的很富裕。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姓索亚的老兄,家安在风景秀丽的五指湖边,冬季则去福罗里达。他们在福罗里达又有大别墅。上回被台风刮倒。索亚老兄眼睛都不眨一下。又建了一幢起来。也有的家庭是中产阶级,比如加油站站长,牙医等。

当我们说尊严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人人平等,不分职业贵贱。可是这口号容易说,实践起来很难。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在妇产科和火葬场之间,还找不到多少这样的场所,让不同阶层的人混同在一起。论吃,富人吃富人吃富人的鱼翅,穷人吃穷人的盒饭。论穿,富人去名牌专卖店,穷人去买淘地摊。论住,富人有富人的“高尚别墅”,穷人住穷人的鸽子笼。论行,富人有车,穷人走路挤公交。所以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富人属于像欧洲的中国。穷人属于像非洲的中国。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在各自的圈子里,社会一层一层的,混不起来,如同鸡尾酒,穷人活在屈辱里,富人活在敌对中,当官的被四处嘲弄,百姓则是处处受压,最终谁有尊严呢?这是一个通盘皆输的恶性循环。 美国则有这种社会场所,让人在信仰的层面上,不分世俗背景,混同到一起来。管你是索亚那样的大富翁,中产,还是穷学生。管你是学富五车,还是一字不识。管你是国会议员,还是街头流浪汉,大家一到星期天,就能坐到一起来。除了教会之外,YMCA和童子军等诸多社会组织,也营造了一个不同社会阶层混同的机会,接触多了,一些无根据的偏见就会减少,而相互之间的尊重和起码的文明礼貌则会加增。

2. 尊严是一种信仰

可是这种不分贵贱还不能只是形式,而是得有骨子里的信仰的支撑。在过去,中国新政权刚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真心相信一个大同社会的最终实现,故而也能够抹平社会阶层在尊严上造成的“尊严差距”,尊崇掏粪工人、让农民当上副总理,这都是过去时代也颇为真诚的尊重,虽然后来的极左思维使得这种“洗牌”变质。而今是拨乱反正,但有时候倒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人与人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等了。其中原因之一,是旧的信念没了,新的还没来,着眼于现实环境,就难怪出现这种新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无尊严了。

美国黑人政治家、演说家布克·华盛顿曾称:一个种族,如果意识不到耕地的农民,和写诗的诗人一样有尊严,那么这个种族就永远不会有多大出息。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感慨,美国人不分职业种类,大部分人都喜爱自己所做的工作。当然,这是因为社会流动性很大,人们的选择空间诸多,但是更为主要的,是因为基督教文化里,总是宣扬人的才能不一。英文当中,禀赋和恩赐是同一个词,都叫gift,换言之禀赋也是一种天赐,人虽可作出诸多努力,但是先天的差异并不能忽略。禀赋的不同,仅仅为才能的差异,而非人格之高低。

基督教文化所宣扬的“三位一体”,包括“圣灵”一说,认为信徒都是在圣灵之下,互为肢体。《哥林多前书》12章14-27节记载:“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设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设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不管一个美国人是不是基督教徒,这种尊重差异的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在美国一个清洁工,每天可以做得乐呵呵的。一个秘书,可以作为一个职业一做一辈子。我以前读书那个系,老师们有句名言:有问题找琳达,我的生活归她管。美国学校的秘书真是很厉害,一个人把系里所有的杂务都给包揽了。等于一个人当了辅导员、行政秘书、教学秘书、教务员、收发室大爷,幸亏民主共和两党都没有在系里设立党总支,否则也一定归她管。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一门培训课程,叫《行政助理和秘书的管理技巧》,中国这边接受培训的都是小姑娘,其中很多是把秘书职位当跳板,谋求向更高职位过渡的。美国秘书,本身是个很正经的职业,一个人甚至能做一辈子,甚至越老越值钱。这其实还是社会各界,认识到她们自有他人无法取代的价值。

说不同职业是“互为肢体”,其实也是强调一个 “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书》12章)一个职业始终被踩在其它阶层脚下,最终失去尊严的时候,那丧钟究竟会为谁而鸣?如海明威所言,丧钟会为所有人响起。但愿职业不分贵贱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可以有不同选择的时候,人们要发自内心地认同,而不只是装样子,不然,社会总是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其它宗教,如佛教,也一样讲究众生平等,而伊斯兰教则视其他穆斯林为兄弟,这些信仰的大框架之内,人的平等感和尊严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些宗教信仰,都有着人心教化的功能。而人心教化,从古至今,多半是民间的事,社会的事,政府一旦包办,往往会适得其反。

3. 尊严是一种修行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里鲍西亚请求夏洛克对仇家施恩,中间有一著名台词,称:仁慈不可勉强,它如天降甘霖,施者,受者,同得赐福。我想人的尊严也是这么回事,是施者,受者,同得赐福。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自问:你给自己尊严了没有?你给他人尊严了没有?当小市民和小农民始终针尖对麦芒的时候,社会是没有尊严的。当穷人仇富、富人仇穷的时候,尊严也岌岌可危。当这个省仇恨那个省的时候,尊严是一种无厘头。当精英仇恨大众,大众鄙视“专家”的时候,尊严是一种孤芳自赏。

尊严姓尊,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社会制度迟早都会演变,可是如鲁迅先生小说里显示的那样,最难改造的是人心。过有尊严的生活,除了政府的改革之外,也靠每个人的努力。忽略了人心的改造,那么一切的努力都会白费。当精英阶层迅速崛起,以一种新的拥有去嘲弄旧式的拥有时,这也未必算得什么进步。如果世界是一根钉子,那么所有人会变成锤子,可是你把锤子全部换成螺丝刀,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完美的社会,应该努力追求有锤子有螺丝刀有扳手有锯子,真正多元、共存的社会,人们对于彼此,有一种最为起码的文明礼貌,那么这样的话,整个社会的“尊严感”也自然会上升。

尊严其实是一人心工程。《纽约时报》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撰写了《寻找尊严》一文,论述尊严的意义。他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专门编撰一个清单“文明礼貌言行的110条规则”,如“不要靠在他人身上”,“不要在有人陪伴的时候独自看书看报”,“你坐着的时候如果有人跟你讲话,你要站立起来”。华盛顿一生对这些规矩一直以身作则,以至于后世多称他为一个“古典的英雄”。布鲁克斯说这些小规则都是“尊严的准则”(dignity code)。后世很多美国人,人们认为他们自然而然是有尊严的人,如里根、马丁·路德·金,但是人们忘了华盛顿式准则多年的教化之功。

《沉思录》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曾言,记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尊严和匀称。尊严不是靠由上而下的施舍。尊严也是我们自找的,是一种对于自身行为的不断改进,对于他人的尊重和爱心。

由于事关平时我们的一言一行,这些通常被我们称为“素质”的东西,往往不是先天而来,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们小时候也多半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教人如何待人接物,不过流于空洞理论的居多,以至于最终是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很值得借鉴。品格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着重于培养个人做人的尊严,和他人相处之道。 丽莎·诺尔斯(Liz Knowles)和玛莎·史密斯(Martha Smith)著有《培育品德:图书和教学活动》,书中将品格教育的内容分为如下十二个模块: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原谅。(Rosenfeld, 2007)从这些类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模块,都是对以后长久的做人有着影响的,很实用的一些教育内容。而这些内容,各个学校都有进一步的深化,比如具体到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倾听,如何应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等等。从细微处入手,具体地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则尊严不邀自来。

4. 尊严是一种自由

2010年劳动节的哪一天,奥巴马发表演讲中,说了一句演讲稿上没有写的题外话,说政敌在攻击他的时候,“就像说条狗。”有好事的新闻人开始“痛打落水狗”,在嬉笑当中猜测如果奥巴马是条狗,应该是条什么狗。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了美国政客和民众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近日来,由于政见分歧严重,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媒体肆无忌惮地抨击他的各种改革政策。一国领导人被人骂得像条狗时,恰恰是民间不需要施舍尊严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尊严是一种制度:在舆论上,民众有言所欲言的自由,政治体制上,人可以做出选择,选出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人上台。不过,各派激烈的政治矛盾并未激化社会矛盾。大家把矛盾和分歧摆到了明处,最终靠辩论走向理性,然后通过投票来决定。而如果这些矛盾藏起来,不让人知道,就难保不出现偶尔会爆发出来的隐患。

而言论渠道的畅通,对于人民来说,是其尊严的一个保证。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听美国人骂了一番自己的政府之后,又补充说:好在我们还有这个福气,能公开批评我们的国家,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国家,老百姓对于关系到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可是言论渠道的畅通,又危及不了政府的统治。举一个例子:由于医改方案通过,保守派势力深觉挫折。我们这里的报纸,几乎成了专门反对奥巴马的“反动 派”报纸。在保守阵营里,有人甚至建议发动武装力量,如果联邦政府强行推进计划,它会奋起还击。这话公开发表出来,连保守势力内部都给出了抨击,本来还有 些同情的人,看到报纸上对这些言论的辩论后,自己也觉得站不住脚,最终当然也成不了气候。

言论开放的时候,当人可以畅 所欲言的时候,很多言论可以相互化解。作家大卫。希姆(David Sim)曾借小说写过:“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不同的意见被压制,这些意见会变得强悍有 力……如果宽容异议,这些异议会迅速变得陈旧化,被视作粗暴简单。”正因这一奥妙,美国政府即便没有宪法的约束,能够去管制言论,他们也未必去管。

我很佩服当初设计处这个制度的先行者,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愿 意把自己放到批评之下,从而开启了而今这种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不过作出这样的转变并不难,只需要把头抬起来,看一看 未来,再用未来的眼光看看当下即可。不久前我看了一部故事片《雨季将至》(Before the Rains),里面讲述印度独立前,英国主人和印度仆人 共同修一条道路,后来出现爱情、民族、个人的矛盾,印度仆人本有机会杀掉差点害死自己的英国人,但是他放下了枪,给了对方一条生路,“你我都会逝去,但是 这条路还会在。”

如今,当我们说尊严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人自己人生观的健康,与他人的相互尊重,各阶层同舟共济,官民鱼水一家,但是这些都是结果,可是如何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离开了信仰价值上的教化,离开了社会舆论的自由,离开了政治选择的空间,任何人造的尊严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那一条通往尊严的路没有修建起来。借用《雨季将至》里的那句台词:你我都会逝去,但是那条路,最终还是需要建设起来。

载于《同舟共进》杂志2010年11期,有所删节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